15岁的小A原本是个活泼的优等生,但进入春季时节后,父母发现她变得易怒又消沉:常因小事摔门、半夜偷偷哭泣,总说"累,不想上学"。这种季节性情绪波动被称为“春季心理感冒”,若不及时关注,可能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儿童青少年春季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
春暖花开的季节,像小A这样的青少年,其心理问题可能悄然滋长。国内研究也显示每年的3月至5月是精神疾患的高发季节,某些地区的发病数几乎占到全年的一半,失眠也在春季表现的更加明显。与成人不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
1.情绪过山车:从暴躁到消沉
·突然对小事过度反应,情绪转换剧烈;
·可能出现"微笑型抑郁",在他人面前强颜欢笑,独处时情绪崩溃;
·还有可能伴随躯体化症状:头痛、胃痛、胸闷、查无原因的疼痛等。
2.性格突变:社交模式异常
·外向孩子突然回避社交,以往喜欢的活动都变得不想参加;
·社交方式改变,从面对面交流转向过度依赖网络社交;
·出现"假性独处",看似享受孤独,实则是害怕被评价。
3.作息紊乱:睡眠的两种极端
·失眠型:入睡困难、凌晨早醒;
·嗜睡型:每天睡眠超10小时仍疲惫。
4.认知功能下降
·记忆力明显减退,平常轻松背诵的单词、古诗等,反复遗忘、出错;
·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上课容易开小差;
·还有可能出现"空白时刻":突然发呆、眼神空洞。
5.危险信号:自我伤害的隐喻表达
·反复提及"消失""解脱"等词汇,觉得人生没意义、没价值;
·画画等艺术作品中出现过往不曾出现过的黑暗、混乱主题;
·突然赠送珍爱物品,或写下告别信等。
孩子烦躁不安?家长可以这样做
1.需谨记:理解与沟通能化解内心愤懑
·避免说:"你就是想太多"
·尝试说:"这种感觉一定很难受,我陪你一起面对"
·黄金倾听法则:善用耳朵、管好嘴巴。
孩子情绪波动、烦躁不安、难受低落时,父母可陪伴孩子身边,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给予吐槽、宣泄的时间、空间,别着急给建议。
2.用行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全家共同执行"动起来、好心情"计划:每天放学、下班后,可以花30分钟左右在小区或是公园一起散散步、聊聊天。
·周末进行"无电子设备日"活动,带着孩子外出运动、阅读、露营等,促进亲子互动,减少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风险。
·定期家庭会议,每人分享本周的高光与低谷时刻,让彼此有被倾听、接纳、认可的时光。
科学应对"心理感冒"的5个关键
1.关注天气变化,提前调整应对
·每日查看天气预报,特别关注气压和湿度变化,在季节交替时,及时调整室内光线和温湿度。
·合理安排作息,早睡早起,减轻或避免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2.加强营养及体育锻炼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每天喝牛奶、吃鸡蛋等;还可以补充B族维生素,如每天的饮食增加全谷物、深色蔬菜。
·特别是可以增加户外运动,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
·也可以选择有阳光时到公园散散步,多晒晒太阳,还你一个好心情。
3.积极自我调适,转换思维方式
·练习正念训练,如每天花10分钟左右进行腹式呼吸,让你的情绪保持轻松稳定。
·你也可以尝试记录情绪日记,文字、语音、绘画等各种形式,充分表达心中的郁闷。如果觉得内心仍旧愤懑,可以设置"发泄时间",每天固定时段允许大喊、哭泣、捶枕头等安全宣泄。
·识别消极思维模式,当你觉得"下雨天真讨厌"时,试试转换角度,这是"植物生长的交响乐",emo的感觉可能就会减轻。
·加强自我认可与接纳,每晚写下当天你认可或是欣赏的3个积极体验。
·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4.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精神障碍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和情绪变化。
·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复查。
5.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当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时,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睡眠改变,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不想上学、回避社交等),可先通过中山市心理援助热线12356(原0760-88884120)进行咨询。若仍旧无法缓解,请及时到心理专科医院就诊,进一步评估诊断治疗。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