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是某小学11岁男生。小A自幼言语发育较同龄孩子晚,两岁后才开始讲话,平时也不爱说话,不主动与周围人交流,与父母也不亲近,缺乏眼神交流。平时喜欢记车标,很多品牌的汽车车标都能说出来,特别喜欢玩小汽车模型,经常自己可以推着小车玩上一整天,不会觉得疲惫。上小学后,总体成绩差,但英语很好,常考到90多分,记忆力强,一本书能完整背下来。最近因为考试成绩差而被同学嘲笑,在班上没有朋友的小A渐渐不愿去上学,逃避学校,家长和老师怎么劝导也无济于事。
小A的父母非常头疼,根本搞不懂自己的孩子为什么那么“不听话”。直到前往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孩子是典型的自闭症患者。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
在2013年5月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将孤独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不典型自闭症及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等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这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孤独症一直被认为是罕见病,患病率大约为2-3/万,但近年来随着研究及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地调查患病率逐渐升高,在各地残疾人康复机构及特殊学校中,孤独症儿童比率已经超过了儿童脑瘫,接近智力障碍孩子的数量。2022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显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7‰,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家庭幸福。
孤独症的典型特征
正如案例中的孩子,他们并非“孤僻”“内向”或是“不听话”,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大多数人不同。例如,自闭症儿童可能无法理解眼神交流的意义,但对声音、光线或触觉异常敏感;他们可能对数字、图案表现出超凡记忆力,却难以解读他人的情绪。这些差异并非缺陷,而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体现。
总体而言,他们都具有孤独症的三个重要特征:
一是社会交往障碍,眼睛不看人,不主动与别人交流,呼叫也少回应;
二是言语或非言语交流障碍,语言功能发育迟缓,3岁时才开始讲话(正常孩子1岁左右),也不会用眼神、手势等辅助表达,且言语交流显笨拙;
三是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单调刻板,每日自己重复玩固定玩具,或对某些物品“特别”感兴趣,一旦换了他的玩具或物品,会变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或是情绪波动,发脾气。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通过行为训练、语言治疗等方法,能帮助他们提升社交与生活技能。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家长尽量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症状和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儿童及少年期的孤独症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可以求助心理医生,通过相应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调整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等缓解、消除症状,协助患儿提高学习、生活适应能力。
温暖“孤独”:从旁观到行动
1.尊重个体差异
避免强行要求眼神接触或社交回应,用他们感到安全的方式沟通。如用文字代替口头交流,允许佩戴降噪耳机缓解感官过载。
编辑 周闪雨 二审 陈彦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