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木之乡”里的“乡村数字游民”,让流量变农资!|数字赋能“百千万工程”
发布时间:2025-04-13 来源:中山+

仲春时节,中山横栏镇的万亩花田被各色杜鹃、罗汉松、七彩马尾铁染成斑斓画卷。李园满蹲在花田里,手机支架支在斑驳的树桩上,镜头对准刚修剪完的盆栽:“家人们看这棵造型罗汉松,叶片油亮得能照见人影,带回去放客厅,立马添三分雅致……”直播间里,300多个订单正顺着网线涌来。

这片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的土地上,曾经的农家妇女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蜕变。横栏镇妇联发起的“探花姐姐”培育计划,像一把金钥匙,在“百千万工程”中打开了传统花农与数字经济的连接通道。陈小静、刘华华、李园满等一批“乡村数字游民”,正用手机屏幕改写着万亩花田的生产图景——直播变农活,流量变农资。曾经面朝黄土的“种花娘子”,如今成了玩转短视频的“云端花匠”。

农活变成“指尖生意”

4月13日清晨6时,陈小静的手机弹出新订单提醒。她熟练地打开苗仓交易平台,核对客户要的100盆七彩马尾铁规格,在备忘录里标注好发货时间。这个曾经围着灶台和苗圃转的全职妈妈,如今掌管着年销售额400多万元的花木生意,手机成了她最得力的“农具”。今年第一季度,她的带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

2022年以前,陈小静的生活被两个双胞胎孩子和丈夫的花木场填满。“每天浇水施肥累得直不起腰,收入却全靠丈夫跑工程单,疫情一来订单锐减,急得整夜睡不着。”陈小静告诉记者,转机出现在横栏镇妇联的一次走访,“探花姐姐”项目像一道光,照亮了她被困在围裙里的人生。

最难忘第一次直播,陈小静对着镜头僵硬得像棵木桩,丈夫在旁边憋笑:“比咱家的盆景还板正。”如今她却能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去年靠一条罗汉松造型视频,拿下300万元的公园绿化订单,其中110万元来自自家苗圃,另外100多万元带动了6位“探花姐姐”的花木销售。

刘华华在进行直播带货。通讯员提供

与陈小静相识的刘华华,曾是连朋友圈都很少发的“社恐妈妈”。第一次拿起手机学拍短视频,她躲进花房关了半小时灯,生怕被人看见自己对着镜头说话的样子。“课程里的PS绘图和直播运营课简直是及时雨,去西藏旅游时都能接到订单,客户说就喜欢看我在花田里实拍的视频,真实!”她打开手机,最新一条植物造景视频下,有位上海客户留言:“跟着刘姐学养花,比买花还长见识。”

花田连上了“数字管网”

李园满的花场仓库里,婆婆正戴着老花镜核对快递单,旁边堆着印着“探花姐姐优选”字样的定制纸箱。“以前觉得直播是城里人的事,没想到咱农村大妈也能当‘网红’。”李园满指着手机里的销售记录,去年通过直播卖出3万多盆七彩马尾铁,销售额比传统渠道增长40%。

这场转型背后,是中山市妇联、横栏镇妇联织就的一张数字赋能网络——联合中山一职、广东苗仓等机构打造的“104节定制课程”。这像一条流水线,将传统花农打磨成“全能花匠”。上午在田间学病虫害防治,下午在教室练直播话术,晚上回家剪短视频。横栏镇妇联还打通物流瓶颈,协调快递公司将花木邮寄成本降低30%,定制防震包装解决运输损耗问题,苗仓平台的“推广币”机制让学员每节课都能兑换流量资源。

400名“探花姐姐”累计创造1000多万元销售额。通讯员提供

“现在我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数字工具箱’的新农人。”90后花农小欣展示她的“作战装备”:无人机拍摄花田全景做账号封面,蓝牙麦克风收音更清晰,绿幕背景随时切换直播场景。她所在的“探花姐姐”团队开发出“花木+园艺指导+文旅体验”的复合模式,推出“花境营造上门设计”服务,客单价从几百元提升到数万元。

数据记录着这场变革的速度:400名“探花姐姐”累计创造1000多万元销售额,带动近80个“探花游”研学团走进花田,周边餐饮、农产品销售增收30多万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支“数字娘子军”。25岁的小羽放弃城里工作回乡,用VR技术制作360度花田漫游视频,吸引了北京、上海、浙江的高端客户。小羽说:“现在老家的花木不仅能卖出去,还能卖出溢价。”

“数字娘子军”上演“云端合唱”

横栏镇三沙村的“探花姐姐”直播间每周不定期开播。开播时,五位姐姐轮流上阵,镜头扫过身后的“共享花库”——30多家花农的优质苗木在这里集中展示。“这是我们的‘1+N’抱团模式,谁家有特色品种就重点推广,遇到大订单一起供货。”陈小静解释道,这种模式让价格更透明,客户选择更多,去年她们联手拿下的绿化订单比往年增长60%。

团队的凝聚力,始于培训时的“破冰行动”。首期课程报名遇冷,横栏镇妇联用20多段语音说服一位学员;发现理论课太枯燥,立即调整为分组实操,每节课前的大合唱让姐姐们从“陌生人”变成“战友”。现在她们组建了12个微信互助群,有人精通短视频剪辑,有人擅长客服对接,有人钻研品种培育,形成了完整的线上销售链条。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乡村数字游民的队伍中来。通讯员提供

这种蜕变正在改写乡村的社会生态。当“探花姐姐”们在直播间喊出“花木也有诗和远方”时,越来越多孩子开始重新认识家乡。李园满的女儿在作文里写道:“妈妈的手机不是玩具,是帮花朵找到新家的魔法棒。”

当数字技术与乡土智慧碰撞,当直播镜头对准田间地头,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里的“探花姐姐”们,既是数字经济的受益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共建者——她们用指尖划过屏幕,却让根须更深地扎进土地。

“以前觉得‘数字游民’是城里人的词,现在发现我们守着花田、玩转手机,就是新时代的‘乡村数字游民’。土地不会老,只要我们愿意学,流量就能变成滋养土地的新肥料。”陈小静感概万分。

现今,不仅有“探花姐姐”,更有越来越多的“探花郎”开始活跃在这如锦的花田里,成为乡村数字游民的新力军。


编辑 陈雪琴 二审曾淑花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