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工亏损到年入3亿元!中山这家电企靠“裂变”在商厨蓝海突围
发布时间:2025-04-13 来源:中山+

虽然全球经济下行,但中山这家企业今年第一季度业绩却增长10%,在厨电行业中逆风而行。它是怎么做到的?

位于中山市三角镇广东海花科技的智能工厂。记者 文波 摄

4月,中山市三角镇金鲤工业园区,在广东海花科技20万平方米的智能工厂里,全自动数控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运转,机械臂精准抓起刚下线的商用电磁灶。董事长付拾平盯着数据大屏上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长10%的红色曲线,目光落在车间角落那台早已停用的电烤箱模具上——那是企业“壮士断腕”转型的见证。

破局
从“价格红海”
到“价值蓝海”的生死一跃

2020年,家用小家电市场因房地产低迷陷入内卷。海花科技为某品牌代工的电压力锅单价从230元暴跌至190元,利润薄得只剩4%。“5万台滞销产品堆爆仓库,客户还压着价不放行。”付拾平回忆起当年管理层会议,拳头砸在桌上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与其等死,不如砸掉家用产线,进军商用设备!”

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源于一组关键数据:中国餐饮业连锁化率从2018年的12%飙升至2023年的19%,中央厨房、连锁餐厅对商用蒸饭柜、消毒柜等设备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而当时这片市场还几乎是空白。从消毒柜起步,海花用3年时间交出亮眼答卷:2023年商厨板块营收突破3亿元,消毒柜、蒸饭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12%、8%,成为米村拌饭等200多家连锁品牌的指定供应商。

企业展厅里,付拾平介绍智能蒸饭柜。记者 文波 摄

在海花实验室,工程师正在对商用蒸饭机进行“极限挑战”:一次性蒸制100公斤大米,连续运转72小时。“传统蒸饭锅顶多蒸50公斤,还容易夹生。”付拾平指着墙上30余项检测资质,揭秘产品硬核实力:3分钟极速出蒸汽、背板凹槽设计让米饭均匀受热、箱体结构防蒸汽泄露——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是征服餐饮巨头的关键。

更厉害的是,海花消毒柜事业部与华测检测共建"医用级灭菌"实验室,能完成盐雾腐蚀、电磁兼容等60余项严苛测试,直接对标医疗设备标准。

裂变
组织重构
催生“小巨人”军团

走进海花总部,4个独立事业部的玻璃门格外醒目:消毒柜、智能蒸饭柜、商用洗碗机、电磁灶,每个板块都像一家独立运作的“小公司”。

“传统企业转型难,难在大船调头慢。”付拾平推行的“阿米巴裂变”模式,让每个事业部拥有独立的研发、生产、销售权。比如电烤箱事业部针对中东高温环境,专门开发耐高温机型;蒸饭柜事业部成立“高效厨房研究室”,为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定制3分钟出蒸汽的极速蒸饭方案。

海花科技生产车间大量采用智能化生产设备。记者 文波 摄

这种“去中心化”改革带来惊人效率:新品研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2023年孵化出4个亿元级事业部,每个板块年均增速超20%。在生产车间,25岁的班组长小陈正指导新员工调试机械臂。这个从基层员工3个月晋升为组长的年轻人,是海花人才战略的缩影:每年招聘100名应届生,推行"基层轮岗+传帮带",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达40%。更暖心的是"夫妻员工房"政策:100间配备独立厨卫的夫妻宿舍,让员工稳定率高达92%,离职率比行业低60%。这些举措既夯实了人才根基,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破解“用工难”提供了有益借鉴。

启示
传统制造转型
要换“基因”而非换设备

作为中山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典型,海花的实践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精准卡位细分赛道、组织裂变激活创新、从卖设备到卖“后厨大脑”。

企业展厅里,付拾平介绍电压力锅产品。记者 文波 摄

精准卡位细分赛道。当家用市场陷入价格血战时,商厨设备以25%的年增速扩容,2023年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海花聚焦“高温高湿环境稳定性”“医疗级灭菌”等技术痛点,用30余项专利筑起壁垒。

组织裂变激活创新。海花将决策链从“总部-部门-车间”三级压缩为“小公司-项目组”两级,每个团队像创业公司般敏捷。三角镇工业负责人评价:“这是大湾区制造业'去中心化'改革的典型样本。”

从卖设备到卖“后厨大脑”。在体验中心,付拾平演示的洗碗机搭载45秒高速清洗系统,能自动调节清洗剂用量;2025年推出的智能蒸饭机将接入物联网模块,单台设备年均为客户节省电费2万元。如今,海花的服务收入占比已达10%,正从“设备制造商”向“商用后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进化。

“改变,从来都是痛与光的共生。”车间里持续运转的“初代商用蒸饭机”铭牌上,这句企业转型的注脚格外醒目。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征程中,海花的实践印证:真正的转型,从来不只是设备升级,而是战略定位、组织形态、人才结构的系统性重构。这一“中山经验”,可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生动的实践范例。


编辑  张英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