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早上,坦洲镇车流如织、行人匆匆,在这片熙攘中,一抹抹橙色的身影始终在流动。他们挥动扫帚清扫路面,果皮箱被擦得锃亮,保洁作业车、垃圾收运车、洒水车等各类环卫作业车辆穿梭在大街小巷,为市民打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

人居环境整治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以来,坦洲镇主动推进环卫一体化改革,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镇新增保洁区域超87万平方米,新增作业车辆26台,累计清运生活垃圾超17万吨,清理卫生死角近1.2万处,环卫反应时间提升至3小时,整改率提升至100%。
减少作业重叠和资金重复投入
破解真空地带管理难题
坦洲一中桥上,车流不息;桥下,坦洲大涌缓缓流淌。转动的车轮除了带起些许沙尘,路面并未见明显的飘浮垃圾,人行道干净有序。在去年坦洲镇开展环卫一体化改革前,这一带曾是脏乱区域。“之前收运垃圾时,经常见到这边的果皮箱周围堆了一圈垃圾,清理不够及时。”垃圾收运车驾驶员陈金长说。

该区域为何会出现长期脏乱现象?此前,坦洲镇保洁区域分为南部片区、北部片区和中心区3个标段,分别由3个管理方负责环卫作业。由于各单位的环卫工人数量不一、作业时间不同、工作标准有差异,交叉地带出现互推职责、环境脏乱等问题。
“经过多番考察,我们将3个管理方负责的标段打包整合成1个,管理方也缩减为1个,减少作业重叠区和资金重复投入。”坦洲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陈添泉介绍,改革后,生活垃圾收运、大件垃圾处理、市政设施清洗、公厕运行维护、垃圾转运站等项目保洁作业也移交至市属国企广东省香山城市服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山城服”)统一安排。

“环卫作业时间保持不变,我们还新增了一支巡查队,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绿化养护等开展巡逻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香山城服坦洲项目负责人黄波说,他们还打造了智慧环卫系统平台,通过作业车载记录仪、视频探头,公司后台可以随时看到车辆行驶轨迹,人员信息等。“这样不仅准确掌握工作情况,遇到突发状况时,我们还能立即通过平台科学调配人手。”
“之前小区对面的空地杂草丛生,各种垃圾杂物甚至堆到路边,没人管理,观感很差。”家住翠芳路的市民吴先生说,现在空地周围装上了3米多高的围挡,且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来清洁路面,环境卫生明显好转。外围还划分了停车位,路边车辆乱停现象也少了。
建成全镇最大垃圾中转站
收获周边居民点赞
“粤T***23,请下磅!”在坦洲镇产业平台垃圾中转站,一辆辆垃圾收运车正陆续入站并按照指示有序驶入地磅,在智能语音播报称重数据后,缓缓开往二层卸料平台。一车子垃圾顺着压缩口被倒入箱体内,完成强力压缩等打包流程后,勾臂车装起箱子并转运至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过程中,抽风管道将收集的臭气引入生物滤池进行处理,场内植物除臭剂不停喷淋,从源头到末端形成全链条除臭体系。而所有作业画面、数据等,均能在站内操控室的智慧管理平台清晰看到。

“新建的垃圾中转站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舒适的工作环境让我们更有干劲!”陈金长说,以前的垃圾中转站设施落后且露天作业,收回来的垃圾得倒在地面再由人工铲到转运车箱里,味道特别难闻。
据悉,这个旧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超20年,这期间周边陆续建起不少学校、居民楼,附近群众对旧垃圾中转站的环境问题怨声载道。为此,坦洲镇去年投资超2700万元,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建成全镇最大的垃圾中转站。新站点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配置3条压缩线,日均垃圾处理量达600吨,实现“日产日清”。

如今,旧垃圾中转站用作作业车辆停放区,难闻的味道消去,环境问题得到改善,迎来了附近群众的笑脸,学校代表还送来了“环保为民 无私奉献”的锦旗和表扬信。
科学分流
助环卫工人实现“再就业”
在坦洲镇合胜社区体育公园里,绿化作业人员古丽媚正在清除绿化带里的杂草、修剪绿植。环卫一体化改革前,她还是一名路面保洁员,从事环卫保洁20多年。
因坦洲镇环卫作业实施一体化后,原镇的环卫工作人员岗位也发生了变化。为保障环卫工人劳动权益和“再就业”问题,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筹协助下,部分环卫工人转到园林绿化、市政维护、河涌清淤、尾水治理等工作岗位。
古丽媚便是分流人员之一。“刚转岗时挺不适应的,环卫保洁更多是体力劳动,园林绿化需要技术。”古丽媚说,镇政府提供了上岗前培训,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如今她对绿化管养颇有一番心得。“不管是路面保洁,还是园林绿化,都是为了营造整洁美丽的市容环境,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质。”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