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养殖户与乌龟意外结缘,治污创富还于龟甲间读懂人生
发布时间:2025-04-17 来源:中山+
4月17日正午,在中山市三角生鱼养殖基地,中山和悦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鱼塘边,养殖户黄兆基望着浮在水面晒太阳的乌龟群,眼角泛起笑意。这位深耕水产养殖大半辈子的“老把式”,通过一场与乌龟的“意外结缘”,不仅探索出生态养殖的有效路径,更在龟甲纹路中读懂了人生的智慧。
 
养殖户黄兆基。记者 文波 摄

从治污难题到循环经济双赢

 黄兆基的养殖故事,始于一场与水质的“博弈”。十多年前,他在尝试龟鱼混养时发现,乌龟在水层间的巡游能增加溶氧,加速底泥有机物分解,塘水透明度竟提升了30%。

但大规模混养带来的龟鱼争斗让他意识到“平衡之道”的重要性:“鱼龟各有习性,不如给它们分‘房间’。”如今,一亩方塘里两三千只巴西龟悠然栖息,与隔壁生鱼塘形成“生态共生体”。

竹木排上晒背的龟群。记者 文波 摄

 “鱼塘里的死鱼曾是个头疼问题,腐烂会污染水质,深埋焚烧又费时费力。”黄兆基介绍,乌龟的加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当生鱼因意外死亡时,乌龟能及时啃食处理,形成“死鱼—龟食—水质维护”的生态链,既避免污染又减少人工成本,实现了环保与效率的双赢。

如今,鱼塘边的防晒大棚下,沙地成了乌龟的产卵场,竹木排上晒背的龟群与一埂之隔鱼塘中畅游的生鱼,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浮在水面晒太阳的乌龟群。记者 文波 摄

起初为处理死鱼而养殖的乌龟,意外成为黄兆基的“增收密码”。随着龟群规模扩大,龟蛋产量渐增,周边农户开始索取龟苗,他便以每只3元的价格出售,每年此项收入可达五六万元。

更让他惊喜的是,观察乌龟活动成为繁忙养殖工作中的“治愈时刻”:烈日下龟群挤在晒板上晒太阳,产卵时蹑手蹑脚靠近龟棚生怕惊动“扑通”跳水的“小家伙们”,这些场景为他的养殖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龟甲纹路里的人生课

与乌龟相伴的日子,黄兆基从它们的甲壳生长纹里读出了人生哲理。“每一道纹路都是成长的印记,就像人到中年经历的挫折。”他举例,巴西龟面对水质变化、食物短缺时,甲壳纹路会随挑战而坚韧,正如创业者在困境中打磨出更强的韧性。

黄兆基在挖乌龟蛋。记者 文波 摄

 “乌龟生长慢,但稳扎稳打。”黄兆基坦言,曾因追求效益而忙碌焦虑,如今受乌龟“稳定节奏”的启发,学会在快节奏中慢下来:合理安排塘口管理,享受观察龟群的闲暇。当行业面临转型压力时,他如同乌龟适应环境般积极调整养殖模式,将科学管理与生态理念结合,让养殖场在变化中保持活力。

 “别人看我整天和鱼龟打交道,觉得枯燥,我却乐在其中。”黄兆基的办公室有扇大窗,正对着龟塘,他常在这里看龟群游动、晒背、产卵,“它们就像我的‘老伙计’,见证着塘口的变化,也教会我接纳挑战、享受过程。”

 如今,黄兆基的养殖塘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成了周边孩童的“自然课堂”。当孩子们好奇地询问乌龟为何晒背、如何产卵时,黄兆基总会想起自己与龟初识的那个夏天——从治污到创富,从谋生到悟哲,这场与乌龟的邂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养殖生意,成为他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和解的生命历程。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