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市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中山盈普三维打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盈普”)凭借持续的科创投入,不断突破创新,为中山3D打印产业发展树立了示范标杆,成功入围2024年中山市专精特新企业阵营。4月17日,记者走进中山盈普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探寻其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实现3D打印耗材成本革新之路,展现专精特新企业在经济发展上的澎湃活力。

科创驱动
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变革
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领域大放异彩,凭借能大幅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升设计自由度和产品制造效率等优势,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自2018年以来,中山盈普在3D打印技术领域一路探索,从最初完全依赖国外设备和耗材开展打印服务,到如今通过自主研发设备,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中山盈普每年将8%—11%的年收入投入研发,组建了一支28人的专业研发团队,聚焦设备、耗材和应用三大关键领域进行创新突破。

截至目前,盈普团队研发制造的产品已获得70多项国家专利,这些产品包括自主研发的SLS3D打印机、打印辅助设备、高复用性3D打印专用粉体及应用软件等。中山盈普还拥有多系列激光烧结设备,打印尺寸从260x260x450mm到600x600x800mm,可打印尼龙、TPU、PP、PEEK等多种材料,能满足汽车、医疗、消费电子、教育文创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应用的需求。
在耗材研发方面,中山盈普实现仅用10%新粉与90%旧粉混合使用,让公司在行业内脱颖而出。盈普联合创始人邝巨星介绍,“其他设备至少需要50%的新粉才能使用,而我们的设备通过优化粉材配方,大幅降低了成本,同时保证了打印质量。”
在设备研发上,中山盈普一方面针对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大型工业产品生产需求,着力研发大型设备,满足其复杂零部件的打印需求;另一方面,考虑到教育、文创和医疗等场景对设备灵活性的要求,开发出小型设备,便于在办公室、实验室等环境使用。同时,积极探索可降解材料和用于人体植入的PEEK/PEKK材料,拓展耗材应用场景范围。此外,中山盈普凭借自身在技术、产品和市场方面的经验,为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了实践依据,促进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应用拓展
赋能多元领域创新发展
中山市是国内最早应用增材制造技术的地区之一,丰富的科创投入带来了广泛的应用成果转化。中山盈普凭借其先进的3D打印技术,在医疗、工业制造、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医疗领域,盈普团队与陈星海医院合作建设3D打印数字化医疗中心,为患者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医疗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一位脊椎压缩性骨折的老年病患,医疗中心通过CT数据分析、人体模型重建、专业软件设计以及打印工艺等,为病患量身定制的3D打印脊椎护具,极大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通过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数据定制护具,真正实现个性化医疗。”邝巨星拿着一个3D打印乳白色的脊椎护具给记者展示。
随着数字骨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3D打印假体为复杂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工业制造领域,盈普团队与广汽、格力、正泰等知名企业合作,为其新产品研发等提供支持,助力企业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在教育领域,盈普团队与多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推动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教育领域应用的推广,是让更多人看到3D打印技术已经逐步走入大众生活。”邝巨星对前景充满信心。
人才与进口替代
突破瓶颈,迈向国际舞台
“3D打印技术涉及材料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极高。然而,目前国内相关人才匮乏,企业人才培养难度较大。”邝巨星剖析,人才短缺已制约了行业发展。为了缓解“用人难”,盈普团队通过与上海交大、中国矿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缓解人才压力;同时,高薪聘请行业人才,并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但从长远来看,人才问题的根本解决仍需政府在人才政策上、整体基础配套上给予更多支持。”邝巨星认为。

“3D打印行业的核心在于知识产权。”邝巨星表示,国内同行一直在寻求突破。面对国外在3D打印细分领域的技术垄断,中山盈普自2019年起大力推动进口替代战略,从自主研发国产设备着手,逐步突破国外技术壁垒。在进口替代过程中,中山盈普着力解决诸多关键问题:在知识产权上,依靠自主创新,确保产品不涉及知识产权纠纷;安全性上,其设备获得德国TUV认证,为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性价比上,中山盈普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价格比进口同类型产品低一半以上;创新性上,中山盈普研发的高温机等设备,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并且创新粉材配方和清洁生产系统,解决行业痛点。
截至目前,中山盈普成功实现进口替代,产品顺利进入欧美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个性化、定制化产品需求不断增长,3D打印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中山盈普计划继续加大在设备、耗材和应用领域的研发投入,拓展体育产品、消费电子产品等新的应用场景。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