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产业脊梁’”深调研·武汉丨如何推动科研“金蛋”孵出产业“金凤凰”?
发布时间:2025-04-21 来源:中山+

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何“慧眼识珠”,发现好成果的同时破解转化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4月14-16日,由中山日报社、中山广播电视台骨干记者组成的“挺起‘产业脊梁’——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型深调研采访团队在武汉·中国光谷调研走访创投机构、高校、企业,希望能为中山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思考和借鉴。

武汉·中国光谷标志性建筑“马蹄莲”。

象牙塔里走出
“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位于未来科技大厦的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梦数据”)是从校园里孕育出来的上市企业。经历最初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艰难阶段,2024年,达梦数据在科创板上市,被称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2024年,该公司总资产额为37.87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0.44亿元,同比增长31.49%;营业利润3.82亿元,同比增长22.91%;归母公司净利润3.62亿元,同比增长22.22%。

从1980年开始,达梦数据创始人冯裕才教授已经开启了数据库研究。他于2000年56岁时创立公司,80岁仍活跃于商场。从在学校的实验室起步,如今,达梦数据已经成长为国内数据库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者。在公司展厅,公司副总经理刘志红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史。据介绍,公司技术人员占比70%,累计研发投入占企业营收20%。公司研发的成果广泛应用于通信、金融、电网、公安、检察等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最近央视刚报道过该公司:因为达梦数据的一个解决方案,帮中国移动业务性能提升了30%。

达梦数据副总经理刘志红在展厅向记者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和产品特色。

公司高级副总经理张永强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车道,而数据库是一切业务的核心,但国产数据库起步较晚,刚开始时,相对成熟的国外产品备受青睐,如Oracle、DB2。当时国产数据库厂商,比如达梦数据面临着有产品但无市场的尴尬局面。刘志红笑着说,自己刚入行做销售,推销国产数据库特别难。

张永强表示,科技创新成果需要产业化推广才能不断成熟,达梦数据从实验室到上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艰难阶段。最开始时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能走到今天,跟创始人冯裕才的战略定力和坚持做自主可控国产数据库的远见密不可分。他表示,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和大力重视信息安全,以及国产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成熟,达梦数据也“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数据已经成为生产要素,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数据库作为数字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的“根技术”,已经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基石,希望跟产业链上的伙伴一起推动数据的国产化,赋能各行各业。

孵化器要做“园丁”
不能做“二房东”

达梦数据、华中数控、中元华电、天喻信息、锐科激光……一批科创企业梦想的起点,都在一座高校的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者都要经历九死一生,最初的种子培育阶段非常难,而我们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筛选出优秀的种子后,尽可能帮助他们活下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高明告诉记者。他说,孵化器靠当“二房东”收租金生存的模式不能持久,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学校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创新之路。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孵化链条。

高明进一步解释,上述四个角色缺一不可,如果学校不主导就没有这么多优质项目、人才、成果落地科技园;如果政府不支持,就没有这么大的政策力度和空间;如果没有企业化管理就没有高效率和可持续性;通过市场化运作才能更好地集聚各类资源。多年的实践,推动科技园探索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创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强化一个学科”的创新模式。截至2024年底,科技园入园企业及团队数量达619家,其中在孵企业325家,累计孵化企业近800家,累计培育了上市及挂牌企业26家、高新技术企业317家、瞪羚企业127家、专精特新企业1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8家。

高明说,经过20多年的探索,科技园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开始,推动全链条孵化服务,建立了一条“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链。据了解,科技园目前正计划与中山火炬高新区在创新孵化方面展开合作。

巨安储能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便是由3名博士带着科研成果,通过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孵化的明星企业。高明说,公司在“最初一公里”也遇到资金等问题,科技园帮团队引入天使资本后,尖端技术迅速转化成了产品,不到一年估值10亿,并手握20亿订单。其他社会资本抢着投资,项目加速产业化,一切水到渠成。

高明介绍,科技园一手连着学校,一手连着市场,在多年探索基础上,打造了“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链,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市场-产业的转化。如:2023年,“喻越概念验证中心”在科技园成立,通过筛选具有市场化前景的科研项目,构建“概念验证+服务”体系。通过概念验证工作实施,实现“成果筛选-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创业孵化-股权投资-转化落地”的全流程成果转化路径,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如今首批4个项目有2个准备“毕业”。“不是所有的技术和项目都适合产业化,我们邀请产业、投资、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在一起交流,甄别‘伪需求、假需求、假成果’,提高科创成果转化的精准性。”高明说。

“技术经纪人”
精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

海聚科技创投有限公司(简称“海聚科投”)成立以来,已为6个大学科技园赋能,助力5个高新区的21家企业IPO,服务101所知名高校及22个省市地方政府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如在海聚科投的产业资源加持下,华南理工大学李少川博士带领团队全球首创的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已成功转化为感染性疾病辅助诊断临床应用,落地光谷。

海聚科投董事长孙琦琳介绍,海聚科投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为理念,为“高校-地方”搭建起“金桥”,扮演懂高校、懂人才、懂产业的“技术经纪人”,通过为技术成果转化在全球寻求最优配置,已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转化链”,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他进一步解释,公司的核心业务是第三方招商引才机构,即把人才当作“明星”,核心业务人员被称为“技术经纪人”,为人才的发展链接资源、规划路径、提供服务。“在人才进来的时候,附着在人才身上的项目也就进来了。引才就是招商,招商就是引才。”他说,“技术经纪人”要非常专业,即“能敲开高校的门,走通政策的路,深入人才的心”。

海聚科投董事长孙琦琳(中)与记者交流科技成果转化链路。

孙琦琳说,目前的情况是国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和技术人才迫切希望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政府发展产业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然而,由于高校、人才、企业彼此不了解,对除了自己以外的领域不专业,所以造成了资源的“错配”。而这正需要“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既懂高校和人才,又懂企业和城市产业规划的‘技术经纪人’,通过发挥他们‘超级红娘’的作用,不仅优化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还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孙琦琳说。

国务院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带头人、柔电科技CEO、江汉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解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海聚科投的助力下,解明教授回国后,带领团队攻关,柔电科技已逐步成长为世界领先的微纳颗粒原子制造装备企业。“正是因为我们的专业服务,帮助解明教授的成果转化找到了最合适的路径,技术可以快速转化。”孙琦琳对此表示。

孙琦琳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拓宽发展载体,也需要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放大发展动力,大湾区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无论企业个体的创新能力提升,还是整个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背后都离不开基础学科、技术、基础理论的推动助力,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资源难以实现。因此,他认为,构建一个以大湾区高校集群为核心的知识溢出机制,将极大地促进高校显性知识向企业的转化与流动。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知识和人才在不同空间范围内自由流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知识、技能、信息等多方面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企业持续获得来自高校知识溢出的智力资源供给,从而推动其创新活动,并最终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

孙琦琳说,专业孵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同类型初创企业或创新项目进行物理空间上的聚集,只有让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在专业赛道中找到产业方资源支持,让产业的发展需求带动小微创新的发展,才能有效缩短创新产品和创新业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距离。

【记者手记】

城市引才
与其“广撒网”不如“懂撒网”

在武汉·中国光谷,记者感受到了科研创新迸发的活力。依托于武汉密集的高校和人才资源,政府、高校、创投机构、企业等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更感受到了一家家科创企业在中国光谷发展壮大的累累成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挺起“产业脊梁”,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推动。

人才对产业的牵引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海聚科投,记者看到从海外归国的技术精英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大放异彩的机会。孙琦琳说,引才就是招商,招商就是引才。在人才进来的时候,附着在人才身上的项目也就进来了。在华科科技园,一群行业领军企业的崛起,是人才和技术团队的带动。据高明介绍,科技园探索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创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强化一个学科”创新模式。

海聚科投获得许多荣誉,已探索出一条科学有效的“转化链”。

中山建现代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人才需要伯乐慧眼识珠。如今,城市发展渴求人才,各地招商引才“内卷”严重,我们可思考以下几点:

一是中山的产业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在记者的采访调研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根据城市的产业规划和发展优势寻找人才,只有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储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足够支撑这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中山有自己的产业定位,围绕这些产业强链补链,可以重点从招引这方面的人才入手,提高引才的精准性。

二是去哪里找到和中山产业匹配的人才?海聚科投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即乡情吸引、委托专业机构、持续举办小而美的招商活动。孙琦琳表示,在跟海外人才长期接触中发现,人才如果回国一般出于出生地或籍贯地的认同,会更倾向于选择把项目放在该地。中山是著名的侨乡,有大量的海外同胞及他们后代生活在海外,同时还有大量的留学生在海外从事科学研究,这需要建立引才长效机制,发现人才、引进人才。邓琦琳说,政府可与专业机构合作,实现更有效地引才招商。

三是如何让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面对各城市抛来的橄榄枝,人才作出选择最终会看能否最大限度实现其科研成果的价值。政府能提供的资金、政策、科研资源、成果转化渠道等都是考量因素。无论对于城市来说,还是人才来说,合适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资源的“错配”时有发生,因为彼此不一定完全了解。正如周明所说,要邀请产业、投资、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在一起交流,甄别“伪需求、假需求、假成果”。这也说明了专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需要长期地专业化推动。引才招商与其“广撒网”,不如“懂撒网”,精准找到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用心扶持,假以时日,待他们的企业长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参天大树。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程明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