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华佗山鳄鱼在哪?记者实地探访
发布时间:2025-04-22 来源:中山+

近日,中山市华佗山公园的一处动物观赏点“爆”,其中一条身长1.6米的幼体鳄鱼也因此备受关注。随着热度的攀升,关于幼体鳄鱼的饲养环境和归属问题也引发了诸多争议,甚至出现了“鳄鱼收走了怎么办,快点还给老板”“老板养了十几年的鳄鱼,说拿走就拿走”等声音。4月22日上午,记者前往中山市三乡镇的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深入了解了这条幼体鳄鱼的现状。

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记者 易承乐 摄

鳄鱼搬到了“新家”
住“独栋别墅”,喝新鲜山泉水

在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记者见到了这条全网爆火的华佗山公园幼体鳄鱼,它正惬意地趴在水泥地上晒太阳,不时地晃动尾巴,显得十分自在。基地负责人胡诚礼介绍,这条幼体鳄鱼目前生活得很好,住着“独栋别墅”,喝着新鲜的山泉水,享受着精心照料的生活环境。

爆火的华佗山公园幼体鳄鱼。记者 易承乐 摄

“我们昨天给它喂了鸡肉,它吃得很香。”胡诚礼指着幼体鳄鱼说道,“你看它现在多有活力,身体状态非常好。”她还提到,鳄鱼有很强的地域观念,如果外来的同类进入它们的地盘,它们会发出咆哮声进行警告,甚至群起而攻之。这也是为什么救护基地要特别保护这条幼体鳄鱼,将它和其他成体鳄鱼分开,避免它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搬家”原因
华佗山公园饲养存在一定隐患

然而,这条幼体鳄鱼此前在华佗山公园的饲养情况却并非如此。中山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巢健介绍,4月16日,执法支队与辖区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前往华佗山公园该处动物观赏点进行检查时发现,鳄鱼饲养环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从网友拍摄的视频中也可以看到,华佗山公园该处观赏点的防护设施非常简陋,外围仅用铁皮进行简单围蔽。”执法人员指出,这种简陋的设施根本无法防止鳄鱼逃逸。一旦鳄鱼逃出笼子,很容易翻越铁皮进入野外自然水域,进而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和公众恐慌。

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的鳄鱼。记者 易承乐 摄

 暹罗鳄是一种外来物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养殖场的鳄鱼逃逸事件时有发生,给生态和公众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此前,中山东凤、古镇等地就曾出现过类似情况,教训十分深刻,而且捕捉难度非常大。因此,当天下午执法支队向负责人潘新葵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广东省鳄鱼人工繁育与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经执法人员普法教育后,潘新葵也自愿上交鳄鱼至专业基地进行救助护养。

暹罗鳄是一种典型的水陆两栖动物,对饲养环境要求较高。胡诚礼介绍,暹罗鳄需要同时具备水和陆地的生活空间,这样才能满足它们的生态需求。在基地内也可以看到,很多鳄鱼爬到岸上来晒太阳。胡诚礼同时介绍道,养殖暹罗鳄需要充分了解它们的观赏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同时还要确保安全设施到位,防止鳄鱼逃逸。

群众饲养动物需
合法合规,安全第一

 此次华佗山公园鳄鱼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日常饲养动物的关注。巢健提醒广大动物爱好者,饲养动物必须合法合规,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动物,必须具备相应的养殖条件和资质。

执法人员实地察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建设情况。记者 易承乐 摄

“我们不鼓励不具备养殖条件的个人进行人工驯养暹罗鳄。”执法人员指出,如果个人饲养暹罗鳄,需要考虑三种情况:一是鳄鱼逃逸后自行进行捕捞;二是委托相关单位捕捞,费用由饲养者承担;三是鳄鱼伤人,饲养者将面临民事诉讼。

此外,根据《广东省鳄鱼人工繁育与利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动物园、海洋馆、水族馆等展示展演场馆在未获得《人工繁育证》前,不得从事鳄鱼驯养繁育、科普展示等活动。因此,饲养动物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确保自身和公众的安全。

记者手记:

网络声援不应逾越红线

 华佗山公园的动物观赏点在网络走红后,也将其所属动物园老板推向舆论中心。一时间,众多网友被情绪裹挟,被鳄鱼俘获,纷纷化身“声援者”,甚至呼吁相关部门将鳄鱼物归原主。这场充满温情的“护鳄行动”背后,实则暗藏值得深思的理性命题。

野生动物的科学管理与安全守护,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当地执法部门对华佗山公园的例行检查,绝非针对特定经营主体的“管制”,而是践行公共安全责任的必要之举。鳄鱼作为具有潜在攻击性的水生野生动物,其饲养繁育需严格遵循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唯有取得专业资质、建立完备安全防护体系的机构,方可获得饲养许可。这不仅是对公众生命安全的郑重承诺,更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

如今,鳄鱼宝宝在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得到悉心照料,其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正是执法部门专业处置与科学救护的成果体现。此次事件犹如一记警钟,清晰勾勒出野生动物饲养的责任边界:任何饲养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动物习性、满足专业养殖条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与动物的良性互动,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在全民关注动物保护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呼吁公众以理性视角审视此类事件。对动物的喜爱不应止步于视觉层面的“萌趣共情”,更应深入理解野生动物管理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唯有将感性关怀与理性认知有机结合,方能在保障动物福利的同时,守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未来。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朱晖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