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好大一株!”“要抓住菜苗的根部往外拔,不要直接掰断,泥土要抖到箱子里。”“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些菜是我们在春天开始时种下的!”4月27日上午11时许,中山市大信学校(以下简称“大信学校”)的“快乐农场”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排排整齐的种植箱中绿意盎然,春耕时节种下的苋菜长势喜人,迎来了采收季。该校一(5)班的同学们正围在种植箱旁,小心翼翼地将苋菜连根拔起,轻轻抖落根部的泥土,迫不及待装进准备好的塑料袋中,不时互相交流采收技巧,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大信学校致力于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启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学生成长各领域,在校园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构建起“三生融合”的劳动课程体系。劳动节前夕,记者走进大信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了解“小菜园”成“大课堂”的劳育故事。
在该校教学楼露台的“天空农场”内,黄瓜、茄子、毛豆、辣椒、西红柿等各类农作物琳琅满目,生机勃勃,它们有序生长在一个个生态种植箱中,在城市校园里构成一幅特别而可贵的田园画卷。课间时分,几个孩子偶然路过,也不忘俯下身来,捧起果实和叶片细细端详,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

据了解,“天空农场”和“快乐农场”是大信学校于2022年10月开设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独具特色的生态间种模式,如茄子与芹菜间种的蔬果生态、以香茅为主的香草生态、火龙果与百香果间种的水果生态、薄荷与紫苏间种的中草药生态,以及以向日葵为主的观赏植物生态等,在专业指导下,将近300个生态种植箱打造成了迷你生态园,为校园劳动教育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知识阵地和实践场所。

“你们猜猜藏在菜丛之中的是什么?这是我们为了驱逐鸟儿特意制作的驱鸟器。每当有鸟儿靠近它的,它就会发出警报,同时利用镜子的反光来驱赶鸟儿。”五(5)班的朱昭仲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小小农学家”,在“天空农场”,他有板有眼地向记者介绍起每一个种植箱中的作物和农场中的农用设施。他表示,学校每周都有固定的劳动课程。在课上,劳动老师会讲解有关农业种植的理论知识,也会带领同学们到校园农场里开展亲身实践。有的班级还会围绕二十四节气来开展种植,因时制宜选择作物,进行不同的养护过程。

大信学校德育副主任余芹透露,依托“天空农场”“快乐农场”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鼓励各班开发特色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如将种植课程与岭南的传统汤文化相结合,鼓励孩子们用收获的应季瓜果煲制汤品、烹饪食物,传授应季而食的知识,进一步丰富种植课程的内涵与意义,将劳动融入生活场景,增加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兴趣。“去年教师节,我们班还用在‘天空农场’亲手种出来的香草,为老师们制作了香茅苹果汤作为礼物!”朱昭仲兴奋地分享道。“小菜园”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农广天地,也成了品格塑造的“大课堂”。

“农场里的劳动实践,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观察和照料瓜果蔬菜生长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耐心和责任;通过脚下有泥、动手实践,他们提升了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创造,劳动中藏着无穷的智慧。”余芹表示,在过去一年多的种植课程里,同学们学习了十余种作物的种植方法,通过亲手播种、浇水、施肥,见证了植物从一颗种子到茁壮成长的全过程,深刻领悟到生命的奇妙与顽强,从而更加尊重和珍惜每一个生命,这也对他们的生命观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编辑 余晓霖 二审 江泽丰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