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山大力推动“文化兴城”建设,在文艺精品创作上屡结硕果。近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发布《关于表彰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作品的决定》,中山以四部力作揽获殊荣,仅次于深圳、广州、珠海,获奖数量、获奖类别为历届之最。

这是近年来在市委高位统筹谋划下,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勠力同心,切实提升文艺创作组织化程度和精品扶持力度,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取得的重要成果与重大突破。
《深中通道》:
每一秒画面,都源自长达6小时的素材筛选
纪录片《深中通道》由中山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共分为《跨越海洋》《长虹卧波》《筑梦岛隧》《水下通途》四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记录了深中通道这一超级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的全过程,生动刻画了15000多名建设者用汗水与智慧铸就的建设壮举,向世界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纪录片摄制组严格遵循工程进度节点,全程跟踪各关键工程节点实施过程,用镜头捕捉深中通道建设中最真实的一线场景。”中山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编导、《深中通道》第一集导演李柯锋回忆道,在深中大桥施工关键时期,创作团队连续十余日驻守施工一线,与工程建设者一同吃住,记录他们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的瞬间。
摄制团队除了使用4K超高清摄影设备和专业级无人机进行常规拍摄外,还运用了最新的6K全景运动相机、水下摄影机、穿越机、超微距镜头等拍摄设备进行特殊场景的拍摄。此外,摄影团队还组建了特拍组,不定期前往施工现场,记录深中通道在不同天气、不同时段的风采,展现这座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穿云破海、踏浪而出的壮丽景象。

“对我们创作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要深入理解超级工程知识,并且转化为易于观众理解的画面和语言。”中山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编导、《深中通道》第二集编导陈煜健介绍,在深度消化工程技术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该纪录片创新性地采用故事化、事件化的讲述方式,通过生动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实验性演示,以超级工程为载体,呈现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和发展。
《深中通道》的拍摄素材体量高达40TB,为后期制作团队带来不小挑战。“每一秒画面,都源自长达6小时的素材筛选。”中山广播电视台剪辑师唐俊表示,每个段落都经过精雕细琢的反复修改,力求将最震撼、最感人的瞬间呈现给观众。以中山大桥钢箱梁吊装为例,工程师讲述的精度已经达到毫米级,而纪录片则需要通过画面将这一过程生动展现,经过在素材库中反复筛选,最终选定了与之匹配的焊接画面,完美还原了工程的高精度要求。

据悉,纪录片《深中通道》于2023年分别于央视CCTV-1综合频道、央视CCTV-9纪录频道播出,并央视频、央视影音等央视网络视频平台同步首播。上线一个月后,全网播放量逾1亿。2023年度CCTV-9纪录片年度收视排行数据显示,《深中通道》影片收视率位居全年第6。同时,《深中通道》国际版已经成功在法国、加拿大、捷克、意大利等国家实现国际发行。
“此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既是对作品的认可,也给予了我们纪录片创作团队极大的鼓励。”陈煜健表示,中山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十余年来一直深耕本土题材,这份荣誉将激励团队在未来继续扎根纪录片领域,以更多有温度的作品,描绘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
《龙腾伶仃洋——深中通道建设纪实》:
中山破局突围、勇立潮头的生动注脚
图书《龙腾伶仃洋——深中通道建设纪实》由著名作家李春雷创作,以世界超级建设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程为主题,讲述了来自各地的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用智慧与汗水在伶仃洋上搭建起一条连接深圳和中山的通道的真实历程。全书将深中通道这一庞大复杂的工程划分为若干板块,以西人工岛、东人工岛、海底隧道等工程为节点,构建起宏大的建设场景。同时,该书生动塑造新时代建设者群像,饱含深情、浓墨重彩地向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建设者和劳动者致敬。

谈及本次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李春雷对中山的文艺氛围进行了称赞:“中山是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中山文艺以其温润坚韧的文化品格、博大包容的文艺气质,为创作者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这种开放进取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创作环境,既能持续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有助于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深中通道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座大桥,但这座桥的背后,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桥的两端连接着深圳和中山,代表着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以及新时代的脉动。而桥上,则展现了世界顶尖的造桥技术。本书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历史与现实、技术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还以高超的文学技巧,将工程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及其深远影响娓娓道来。全书叙事手法细腻且深入,情感表达真挚而动人,文笔平实却不失力量。无论是对工程细节的精致描绘,还是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都显得栩栩如生、立体丰满。同时,对数据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堆砌,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又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李春雷分享了采风过程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天,他从马鞍岛上了深中通道,一路朝西人工岛而去。当伶仃洋大桥(后改名“深中大桥”)那90层楼高的主塔以及粗壮的悬索出现在眼前时,他忍不住像孩子抱大树那样,抱住了眼前的一根悬索——它岿然不动,带着金属特有的冰冷质感,他却从中感受到了温度。“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断认识海洋、探索海洋,广阔海洋见证着人类的包容开放和开拓创新。这次创作,我力图扎根于深中通道建设的方方面面,站在人类文明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度书写项目建设中的英雄谱和多元的现实意义。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深中通道解锁的不只是时间,而是深度融通。”
对于中山而言,这部建设史诗不仅是破局突围、勇立潮头的生动注脚,更是这座城市以文化和实干为帆,奋力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蓝海的有力见证。
《青春之城》:
扎实采风获得丰富素材,观众直呼看到自己的影子
“入选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的荣誉不仅属于主创,也属于所有在大湾区奋斗的年轻人,正是他们的真实故事给了我们创作的灵感和力量。”近日,电视剧《青春之城》编导丁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山一直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创作土壤,这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鲜活的当代故事,他将通过更多文艺作品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青春之城》是一部由中山市委宣传部参与出品的央视年度大剧。该剧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四组人物、四条故事线”并行的独特结构,从70后科技创业者方远舰到90后创意设计师孟梦等不同代际的角色塑造,讲述了为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一代代不同领域的创业者和基层工作者们挥洒青春的故事。
该剧于2023年4月12日在央视一套首播,凭借接地气、正能量的现实表达频频出圈,多次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的热搜榜,收获多项由中宣部评选的荣誉。创作初期,主创团队历时数月,深入大湾区各地调研,与创业者、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前期扎实的采风工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也让许多科技工作者观看后表示,剧中情节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为了确保作品的真实质感,《青春之城》大部分都是使用实景拍摄,例如剧中角色夏末所在的工厂,是制片组人员走访了很多地方选择的最贴近的拍摄地。在人物塑造上,剧组着重通过年轻化的表达平衡宏大主题,将职场奋斗、家庭情感等元素自然融入剧情。特别是展现创业困境与代际冲突的情节,既增加了戏剧张力,也引发了年轻观众的强烈共鸣。与此同时,《青春之城》也着力刻画当代青年敢闯敢试的精神特质。剧中年轻创业者面对挫折时的坚持,职场新人突破舒适区的勇气,都源于剧组对湾区年轻群体的深入观察。

鸿利达精密组件(中山)有限公司、中山市起湾派出所、中航美丽集团、深中通道……中山元素也在剧中频频“露脸”。这些各具特色的场地共同构筑了剧中真实立体的城市图景,日常剧情里一些中山品牌的展示,也深刻体现了“中山制造”的品质魅力。
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丁潇留意到中山正在奋力书写“文化兴城”的大篇章。“中山的文艺创作氛围是开放包容的。”《青春之城》的创作经历,让丁潇对中山持续深入写好“文化兴城”多了些体会:首先是要沉下心来倾听这座城市的声音,其次是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最后是要尊重创作规律,市场、艺术创作者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动很重要。“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兴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各方保持耐心,从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一件件实在的作品做起。作为创作者,我们会继续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用作品记录它的蜕变。”
《我从湾区来看你》:
对“文化润疆”与“湾区精神”如何相互滋养的探索
广播剧《我从湾区来看你》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为主角,将湾区青年追梦情节与新疆民族风情进行艺术化结合,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代青年奋斗、追梦的动人篇章,再现民族文化交融、东西协作的“山海故事”。

2024年12月,该剧入选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作为首部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新疆民族特色文化传承题材广播剧,该剧由广东、澳门、新疆三地机构共同策划,中山市委宣传部参与联合出品、中山广播电视台参与联合制作。
为了让听众通过“耳朵”感受城市文化,创作团队在细节中融入独特符号:大湾区场景以地铁报站声、拆外卖声、深夜办公室键盘敲击声为背景,勾勒出都市人的日常;喀什段落则以维吾尔族音乐、集市吆喝、风吹胡杨的沙沙声渲染氛围,传递边疆的独特韵味。这些声音元素不仅是环境渲染,更成为文化身份的隐喻。这部剧并非简单呈现文化差异,而是探索“文化润疆”与“湾区精神”如何相互滋养。通过剧中细腻的文化观察,听众不仅能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还能在声音的流动中,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命力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交织、生长。

在创作上,《我从湾区来看你》大胆创新。在人物塑造方面,摒弃刻意的戏剧化冲突,通过日常生活场景自然展现角色个性。比如,父女间的传承在日常对话中缓缓呈现,母子间的隔阂也在寻常相处里逐渐消融。在文化元素运用上,避免生硬植入,新疆的音乐、美食与湾区的粤语表达,皆随着剧情自然流露。如角色做饭时的背景音、当地人随口哼唱的旋律,使地域特色真实可感。配音演员的选择上,也更注重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季冠霖、韩童生等资深配音演员以生活化表达传递情感,录制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演员会分享各自的生活体验,这些交流让表演更接地气。
“创作《我从湾区来看你》的过程中,最触动我们的是亲眼见证了文化交融产生的奇妙力量——当湾区的都市景观与喀什的边疆风情相遇,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传统文化的从容相融,这种碰撞带来的感动远超我们最初的想象。”该剧编剧、导演丁潇分享了新疆采风期间民宿主人热汉古丽·吾舒尔的一番话,她说,看着游客们对喀什的赞叹,她才发现生活了40多年的家乡原来这么美。丁潇感叹,文艺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不同文化,更在于唤醒人们对身边美好的感知。“我们希望听众在收听时,也能重新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点。”
【统筹】颜子怡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