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水利施工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靠天吃饭’。”5月13日上午,在中顺大围西干堤的西河泵站工程项目建设现场,项目部、工程部部长吴广亮介绍道。作为中山市重点民生建设项目,西河泵站工程项目自2023年5月23日开工以来,施工进度接近70%。5月13日上午,记者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的最新进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如何与天抢工时。

精准预判天气
确保关键工序顺利完成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气磅礴的泵站轮廓清晰可见,工人们正站在脚手架上,细致地开展检修间、控制楼、进出水口等工程的完善工作。李小棠是一名来自贵州的“90后”姑娘,负责给吊机师傅配料,“虽然现在赶工期,下雨的时候我们就休息了,雨后脚手架比较滑,上去比较危险,施工第一是要注意安全。”李小棠笑着说道。

“我们通过与中山市气象局组建专业气象服务群,实时获取天气信息,精准预判天气窗口期,确保关键工序如混凝土浇筑在大雨来临前完成。”吴广亮介绍。记者了解到,雨水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场填土受阻,无论是下雨过程中还是雨后几天,填土作业都无法开展;二是遇到中雨、大雨、暴雨或者是持续较长时间下雨,都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三是雨后现场积水要清理,现场道路行走相对困难,雨后、大风过后现场凌乱的材料需要整理收拾。
“有一次,5.7高程楼板正在浇筑混凝土,结果得知马上会有暴雨来临,我们只能立即准备好彩条布和塑料薄膜,同时加派人手和设备,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情况下加快混凝土浇筑,施工完后及时覆盖养护薄膜。”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张东子介绍道。来自河南的张东子汛期会加密安全检查,一天走的多时能有两万步,他认为,中山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中山小盆地多,小面积积水情况明显,泵站建设好后能明显改善。”对此,张东子满怀期待。
巧用“黑科技”
防止混凝土浇灌裂变
除了多变天气,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也是这项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对此,西河泵站工程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取计算机仿真分析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混凝土内部最大温升和降温速率,避免了温控裂缝的产生。吴广亮介绍道,该项目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温控技术,通过加入冰块来调节混凝土的温度,确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温度适宜,避免因水化热导致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方还邀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展《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标准及措施研究》,提供了一些温控的关键技术参数和技术措施建议,专家的支援对西河泵站的科学建设起到很大的帮助。“现场温度控制在23到25摄氏度,我们施工时都感觉到很舒适。”现场施工员胡小文来自广东惠州,对混凝土浇灌过程中的温度体验较为深刻。
“我们在原材料选比、配合比优化、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浇筑、养护、混凝土内部温度监控等全过程都采取了有效温控措施。”吴广亮详细介绍了温控技术的应用,“通过预埋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差,我们能够精准预警,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与同类工程相比,西河泵站在汛期施工效率上大概提升了5%。单次混凝土浇筑时间大概缩短10%。“若未采用现在的温控技术,可能增加50%的裂缝风险,修复成本预估需要100万甚至更高,而且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吴广亮进一步介绍道。
据悉,西河泵站工程项目建成以后,将与原有的西河水闸、船闸组合成西河水利枢纽,为中山市带来多方面的利好。首先,它将进一步完善中顺大围排涝、防洪(潮)减灾体系,极大地提高中顺大围的排涝、防洪(潮)能力和围内农业用水保障水平。“西河泵站的排涝规模达到400立方米/秒,灌溉提水规模为145立方米/秒,将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泵站,可有效缓解中山市内13个镇街的内涝压力。”西河水闸管理所所长李海晖介绍道,“此外,西河泵站还将承担起活化‘岐江水’的重要功能,利用引水提高岐江河水动力,加速水循环,改善水环境。”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