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随着大课间铃声敲响,港口镇大丰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进入操场,伴随着激昂雄壮的音乐做着武术操,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5月15日,中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大丰小学迎来港口镇8所公办小学的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镇骨干教师,与港口镇教育和体育事务中心教研员,一同开展“随堂听课”研讨工作。
大课间的生动形式让来访老师们耳目一新,同时,学校老师高品质的课堂教学,也赢得了一致好评。这一场景,正是该校从“输血”到“造血”城乡教育共生实践的一个缩影。2025年是大丰小学与中山市实验小学开展集团化办学的第4年,这间全市第一所与市直属小学集团化办学的镇街公办小学,因着一场“基因重组”悄然改写了区域教育生态。
今年,大丰小学以区域龙头校的担当,肩负起组建港口镇“城乡教育共同体”的重任,携手港口镇石特小学、中南小学、下南小学3所学校,共同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从最初教育资源贫乏的镇街公办小学,需要“输血式”帮扶,到现在能主动为镇级学校“造血式”引领,大丰小学实现了华丽转身。学校不仅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更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为村镇教育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资源活水润泽乡村课堂
“集团化后,我们以‘志趣’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趣味,实现‘五育融合’,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成为有志向、有趣味的人。”大丰小学校长黄艳冰表示,正是这样的全新定位,让建于1961年,曾因地理位置偏远、办学条件薄弱被列入重点扶持名单的大丰小学,实现了惊人蝶变。
2022年与中山市实验小学开启集团化办学后,大丰小学教学班从16个扩展至30个,学生人数由677人增至1552人,新增优质学位650个。学校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引入中山市实验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师资交流、资源共享、活动联动等多种形式,为乡村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变革。

全新教育资源的引入,给学生们带来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社团增多”。在2024年省啦啦操比赛中代表学校夺得好成绩的六年级学生林小童就特别开心地说:“从三年级开始,学校里的兴趣社团从5个一下子增加到了27个,我还参加过美术社团,音乐社团,对自己的帮助都特别大。”
“三年里,我们利用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山市科学技术局的科普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名人面对面’科技思政课程,邀请了中科院专家、深中通道工程师进校园,镇级美育展‘志趣教育 巳巳如意’获‘学习强国’平台专题报道。这些都为学生们拓宽视野,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黄艳冰表示,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库,更激发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和梦想的探索热情。

同时,学校还利用这些资源,组织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以及参与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此外,大丰小学还在全镇首创助学公交专线,在服务近700名学生的同时融入品格教育,上学公交也成为流动的德育课堂。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丰小学积极引入了总校的优质课程和教学理念,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精心组建涵盖艺术、体育、非遗等多个领域的多元化社团,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师成长的“第二曲线”
“今天,我们的‘财商菜市场’正式开市啦!”随着班主任老师林子健一声令下,五年级2班的“小小财经班”学生们迅速行动起来,有的扮演摊主,有的扮演顾客,模拟着真实的市场交易场景。
“这是我通过在实验小学跟岗学习后萌生的特色课程想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实践和财商意识。”林子健介绍道:“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学到基础的财务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赚钱的不易,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在集团化办学的推动下,大丰小学的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山市实验小学进行跟岗学习,参与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更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中山市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也定期到大丰小学进行示范教学和指导,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
集团化办学的三年间,中山市实验小学共带来35人次的教师,轮岗到大丰小学进行教学。老师们驻扎在学校,一对一指导年轻老师授课、领着他们慢慢磨课、理解教案,这种“沉浸式”的教学帮扶在三年内催生了近200场的跨校教研。
“集团化后我们新教师的成长非常迅速,不仅有机会接触教学经验更丰富、水平更高的老师,还能够直接参与到高水平的教研活动中,这对我们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大丰小学老师何丽康感慨地说。正是在总校资源支持下,她逐渐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与比赛和教学任务,展现出较高的专业自信,多次在市级、省级的说课比赛中获得奖项,完成了一名乡村教师的华丽蜕变。

通过与总校老师们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大丰小学的教师们不仅在教学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外,大丰小学还积极创新教师培养机制,通过设立“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学校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大丰小学副校长冯秀珍介绍,在集团化办学的推动下,大丰小学的教师队伍正以崭新的面貌和昂扬的斗志,为乡村教育的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集团化办学按照‘一年起步,两年发展,三年见成效’的发展目标,探索出一条集团化办学新途径和有效形式。”中山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中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大丰小学总校长徐铭侃介绍,三年中,通过快速提升大丰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形成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优良校风;优化管理团队,提高学校治理能力;优化人才管理机制,推动双方人才柔性交流;实行“镇管校聘”制度,建立教研培训一体化基地,共享德育、教改、教研成果;形成骨干学科,确立优势领域;加强优生培养,突破质量瓶颈;统一质量监测和评价,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同步达标。

如今,大丰小学的课堂教学已经焕然一新。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三年时间里,大丰小学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50余人次,教师专业成长成效显著。
城乡教育一体化再探新路
2025年,站在新的起点,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中山市港口镇开始筹谋以集团化办学为支点,创新构建“113”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探索出一条乡镇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二曲线发展路径。
“校际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再造。”黄艳冰表示,首个“1”为中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第二个“1”指核心校大丰小学,“3”即石特、中南、下南三所成员校。以“点面结合”的策略,建立起镇域教师发展新机制,通过市属名校与乡镇学校的深度联动,书写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点”的突破上,大丰小学经过3年沉淀,已打造出“五课一体”教研体系(课程—课标—课堂—课本—课题)。在“面”的拓展中,则通过“名校置岗交流”制度,通过每年选派行政干部、骨干教师到集团总校轮岗,形成“固定+灵活”的跨校培育机制,全面提升村镇教师教研水平,提升村镇学校教学质量。
“教师成长的第二曲线理论会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港口镇中南小学副校长徐艳丽满怀期待地表示,“加入教共体之后,像我们中南小学这样的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也有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市属名校资源下沉、镇域师资流动共享,这样的“双向机制”将打破城乡教育壁垒。
“着眼未来,港口镇城乡教育共同体将持续发挥教育集团辐射作用,培育卓越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深化生本课堂改革,提升教学效能,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行动研究,形成可推广经验。”黄艳冰表示。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113’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大办学力度,激发办学活力,缩小学校办学差距,推动全镇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徐明侃表示,将从四个方面努力达成目标,既通过资源共享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指导大丰小学整合优质资源,助力实现教共体内师德建设、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等资源共享;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助力教共体逐步完善学校治理的常规制度,优化学科课程建设;以教学共研定期开展教育教学主题研究,了解改革前沿,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彰显校本文化特色,利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心理健康活动周等活动,加强校际师生交流,共建活力和美校园,促成文化共生。
随着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走向深入,港口镇的创新探索正为新时代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着鲜活样本。从“被帮扶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大丰小学的蜕变印证了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的强大生命力,这座湾区内的小镇学校,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教育共富”的时代答卷——这里没有城乡的界限,只有教育理想照进现实的努力。
编辑 陈雪琴 二审 唐益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