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甫一开幕,来自中山的参展商陈志斌就迎来他的首批观众:“这是3D打印的石岐乳鸽吗?设计制作周期要多久?”陈志斌一边向观众介绍他3D打印的文创产品,一边准备着美味乳鸽的现场试吃。氛围之热烈,一如中山近年文化产业的如火如荼。

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中山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科技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历史文化有“看头”,让相关企业有“赚头”,让文化市场有“盼头”。
用新业态
“爆改”历史文化街区
中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诞生了以孙中山、郑观应、杨殷等为代表的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留存着大量文物、历史文化建筑,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民俗文化。
然而,与拥有资源相比,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资源“活”起来、“生长”起来。
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为例,中山近年对孙文西路步行街、从善坊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精心修缮和改造。通过一系列保护性修复,不仅恢复了街区的历史风貌,还坚持市场化经营导向,引入咖啡、餐饮、民宿、文创等元素,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空间,让古老的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作为最早进驻从善坊的代表,陈允夫妇精心打造了一处“时光花园”。不忙的时候,三五小友围坐于此,喝上一杯清茶,时光都会慢下来。出于“东道主”的热心,陈允不仅和邻居们“打成一片”,还积极帮助从善坊广招“文化商”,常邀朋友前来相聚,向朋友推介从善坊,“我希望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尽早提升出来,变成极富中山味道的地方。”
市政协委员陈越安曾提交过一份关于优化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的提案。他认为,有关部门可以改造后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为主线,连带岐江一河两岸以及兴中广场商业体、烟墩山等,并向东延伸至孙文中路,沿途串联起西山寺、中山市博物馆、孙中山纪念堂、铁城城墙、月山公园等景点,再加上在民族路和拱辰路逐渐涌现的特色咖啡店、手作小店等,以及青溪路上的文创园区,将这一区域的业态进行整体优化,提升商业档次,让其成为中山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旺地之一。

事实上,随着一系列始于颜值、重在活化的项目的持续深入,香山古城片区正在连点成面,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也被越来越多人看到。
文创不是“纪念品”
而是创新者的“试金石”
从事了10年3D打印行业的陈志斌,最近感觉渐入佳境。他的企业深度融合石岐鸽等本土IP,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了文创产品个性化、周期短的突破。
据陈志斌介绍,随着消费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日益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商品,而是渴望拥有能够彰显自身独特个性、寄托深厚情感的专属文创产品。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恰好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
“传统制造方式往往受限于模具、材料等因素,难以实现复杂且精细的设计。”陈志斌说,3D打印技术可以让设计师自由地构思任何形态、结构,甚至是内部中空、多层次嵌套等复杂设计,只需通过数字建模软件,就能将创意转化为实体模型。“例如这款灯具,还有花瓶,虽然是陶泥材质,但可以实现镂空、反复折叠等结构设计。”特别是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3D打印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计划,有效降低库存压力和市场风险。

“这是我们根据西江花海设计的IP形象‘花木兰’,她不仅是横栏花木的代言人,还可以通过‘花木兰游中山’等创意,串起更多文旅资源。”中山市炜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尤新壹告诉记者。该公司原本主营外贸业务,近年调转方向主攻国内文创市场,其业务广布于陕西、山西、四川等多个省份,合作单位不乏四川博物院、上海博物院、河北博物院等知名机构。
“文化产业链很长,有些地方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些地方拥有强大的创意能力,而我们拥有雄厚的制造实力。只要拓宽市场格局,产业链是可以延长、互补的。”尤新壹表示。
另一方面,该公司也聚焦中山文博市场,为香山书房、博物馆等设计制作多款文创产品,为有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文化创意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动文创产品摘掉“纪念品”的标签,探索文化产业新的“打开方式”。
从车间“扛把子”
到文艺“弄潮儿”
牛仔服装是中山传统产业。近年来,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不少企业秉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研发实力强、洗水工艺先进的特点,加速推动牛仔服装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在文博会现场,中山市维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不卷缝纫机”,改玩“文艺复兴”,展出了一系列由牛仔布料制作的家居座椅、盆栽花卉等充满艺术气息的产品。牛仔从车间“扛把子”一跃成为文艺“弄潮儿”,实现从单纯生产销售到文化传播与创意服务的转型升级。
在时尚文化产业迭代加速的当下,除了牛仔服装企业,红木家具、灯饰等传统优势产业,也都在通过文化创意设计实现华丽转身。

古镇作为“中国灯饰之都”,拥有庞大的灯饰生产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古镇正积极推动灯饰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灯饰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例如,通过举办古镇灯饰文化节,搭建集灯饰展示、文化交流、创意设计大赛等为一体的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和企业参与。在灯饰设计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艺术风格等,使灯饰不仅具有照明功能,更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同时,古镇还打造了灯饰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参观灯饰生产工厂、创意设计工作室、灯饰博物馆等,体验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感受灯饰文化魅力。
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传统企业突破同质化竞争、实现价值跃升的核心引擎。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从研发设计端就将文化基因注入产业肌理。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小榄五金企业以“菊城”非遗纹样开发文创餐具,沙溪休闲服饰企业将醒狮刺绣融入卫衣设计等,均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文化”的跨越。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