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山市国防训练基地内气氛热烈,最后一批新兵启程奔赴祖国各地军营。记者从中山市征兵办获悉,今年下半年,我市神湾镇、古镇镇、小榄镇、五桂山街道、石岐街道等多个镇街涌现出多名出身“军人世家”的优秀青年。他们接过父辈的“接力棒”,踏上军旅新征程,用青春续写保家卫国的荣光。

“我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经常和我分享军旅故事。”“我的外公、叔叔都是退伍军人,从他们身上,我深刻意识到国家稳定来之不易。”“我舅舅参军退役了,我叔叔也是一名军人。”…………在众多新兵中,李宇恒、李卓斌、张睿毅、苏睿、黄智澎5名青年经过层层严格选拔,成为家中第三代当兵人。
在神湾镇青年李卓斌的家中,老照片和褪色的军装承载着这个家庭跨越数十年的报国情怀。他的祖父李少钦1970年入伍,他的父亲李石华1996年入伍。从小耳濡目染,听着军营故事长大的李卓斌,内心早已埋下从军报国的种子。
“小时候,爷爷经常跟我讲他们在部队遇到困难的时候,战友们是如何同心协力的攻克难关的,父亲则告诉我,军人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他们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谈及为何选择参军,李卓斌眼神坚定,“能像他们一样穿上军装,是我从小的梦想。如今梦想成真,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据了解,李卓斌在校期间就表现优异,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方面良好,为了能顺利入伍。闲时也积极锻炼身体。此次报名应征,他毅然选择了艰苦偏远地区,希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家族的誓言与承诺。

来自古镇镇的李宇恒,毕业于中山市工贸技工学校。他的爷爷1951年出生,18岁便参军入伍,在部队当了5年炮兵;爸爸也在部队服役了三年。从小到大,他听着长辈们讲述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在他们的带领下观看军事题材影片,对军人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参军梦也在心中悄然扎根。“我爸经常说起他的参军史,他身材比较矮小,跑操时落在后面,就偷偷在脚踝上绑沙袋练习,军事技能考核时取得好成绩,还被选为班长。这激励着我要笨鸟先飞。”李宇恒说道。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石岐街道青年张睿毅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着军人作风的熏陶。“爸爸叠的‘豆腐块’、笔挺的军姿,还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我觉得军人特别了不起。”张睿毅的爸爸张峻伟曾在广西边防武警服役,祖父张桂斌曾在湖南当兵。为顺利通过征兵体检,今年4月开始,张睿毅便将跑步等体育锻炼纳入计划,持之以恒地为应征入伍做准备。随着9月份张睿毅光荣入伍,这个家庭已经有三代人接力从军。
苏睿是贵州省赫章县人,是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他的从军梦源于家庭的红色传承——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曾是军人。他从小聆听父辈的军旅故事,“穿军装、保家国”的种子早早在心中萌芽。大学时参与红十字服务的经历,更让他体会到服务他人、守护生命的意义。“今天穿上这身军装,我才真切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重量。未来在军营里,我会在磨砺中成长为像爷爷一样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优秀战士。”苏睿眼神坚定地说。
家国情怀,薪火相传。来自小榄镇的黄智澎是河阳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名在校生,这是他第四次报名应征。今年3月份,他曾到中山市国防训练基地参加役前教育,但最终名额限制未能如愿。这次如愿被录取,他感到特别开心。黄智澎说,将传承家族“好男儿、守国防、去当兵”的优良传统,在部队刻苦训练、努力拼搏,争取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这5名新兵是当下中山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报国的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军营,为实现国家安全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山市征兵办副主任、中山军分区动员处上校处长樊济亚表示,三代人参军,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和信仰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和军队深厚情感的体现,这种家庭传承为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中山将坚持开展国防教育,营造“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持续为部队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编辑 何淼 二审 朱晖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