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合伙人”签约授牌仪式在中山市三乡镇振华社区举行,首批40家“合伙人”单位与振华社区签订协议,累计承诺捐资捐物捐课等折合人民币30万元,涵盖养老助残、文化融合、技能培训、环境改造等领域。

这场仪式不仅标志着社区治理从“独角戏”迈向“大合唱”,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民生融通”的生动体现。
从“单一治理”到“湾区共治”
4月27日下午,签约授牌仪式结束后,40家“合伙人”单位代表围绕主题开展交流,与会者中港澳同胞占据多数,现场俨然一场别具特色的港澳同胞茶话会。
“港澳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既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实践内涵,也为改变基层‘单打独斗’的治理现状提供了新思路。”振华社区党总支书记郑清霞表示,在振华社区定居的港澳人士超过5000人,为了让港澳人士更好地融入大湾区的生活,振华社区成立内地港澳人士服务中心,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专窗,为社区居住的港澳人士提供政务、生活、就学、就医等29个服务事项。

创新机制有效激活了港澳居民的社区共建意识,民间力量与政府服务形成良性互动。近年来,中山南部(三乡)慈善公益群向振华社区困境家庭捐资捐物、探访慰问,社区港澳志愿服务队为港澳同胞提供湾区生活指引服务均已成常态,而常年定居本地的港商黄海洋更是以个人名义累计捐赠近20万元用于社区治安、美化等建设。“三乡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报名参加社区义警,参与‘爱陪伴’志愿项目,通过这些方式参与社区共建,让我更有归属感。社区治理得越好,我会感到欣慰和幸福。”振华社区“合伙人”黄海洋感慨道。
郑清霞介绍,此次签约40家“合伙人”涵盖企业、社会组织、居民代表及港澳团体四类主体,累计承诺捐资捐物捐课等折合人民币30万元,并形成“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涵盖养老助残、文化融合、技能培训、环境改造等领域。“我们尤其注重发挥湾区地缘优势,吸引港澳资源下沉社区,让治理更有温度、更显现代化。”郑清霞说。
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奔赴”
区别于传统捐赠模式,振华社区的“合伙人”机制更强调可持续参与。这一机制不仅破解了社区资金与服务短缺难题,更让商户找到“流量入口”、居民享受“家门口的幸福”。

“最近我们正在策划‘探店’的项目,通过走访社区商户,让‘合伙人’企业获‘发展反哺’。”郑清霞表示,“合伙人”不仅能得到社区推广支持、共享平台资源,还能提升品牌影响力。比如,源康堂大药房定期使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开展培训讲座,减少场地租赁负担;乐信琴行经过社区“背书”宣传推广,门店客流量环比增长30%,拓宽营收渠道;中山市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和三乡花园道成为社区开展非遗研学、文明实践活动首推单位等。
同时,社区居民不单纯是受惠者的角色,而是变身“主理人”,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找到价值共鸣。例如,在振华社区定居的归国华侨张娟娟,定期开办“拉丁舞公益班”;香港居民方德仁开展“醒狮公益课”,既丰富邻里精神文化生活,又让自己退休生活更有意义,这些案例是基层治理自治化、现代化的体现。
通过“社区合伙人”模式,振华社区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更激发了居民自治热情。据统计,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率提升60%,累计解决环境卫生、乱停车等民生问题30多个,居民满意度持续提升。
“‘社区合伙人’模式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实现了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郑清霞表示,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未来将探索出更多“资源联用、服务联做、难题联解”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编辑 张英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