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快”与“慢”的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3-12-18 来源:央视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前往日本访问,称赞新干线:“我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他鼓励大家:“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中国人的步子确实越走越快。2007年,英国一所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广州成为中国居民步伐最快的城市,比起十年前快了两成,在全球位列第四,比东京、香港这些以快节奏闻名的大城市还要快。

如今,行走在北京、深圳、上海的街头,你仍能感受到行人步履如飞。

“快”早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含义。在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上海浦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就是在这种紧迫感中不断创造发展的奇迹,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被我们压缩到了几十年。

如果把场景具象化,我们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快”。

中国第一台桑塔纳小轿车用全进口部件组装,历时两个多星期,201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新能源汽车从配件预定到整车出厂仅17小时;在辽宁大连,中国第一家私企想办营业执照,为了进工商部门拿证照,等了三个月,而如今在大连自贸区,“一键办理”只需3分钟。

2018年,国家形象宣传片曾用《中国一分钟》呈现发展之快。如今,中国速度有了新量级: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求解特定数学问题约需200亿年,而由中国科学家最新研制成功的“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只需要百万分之一秒;5G手机用户文件平均下载速率超139Mbps,观看视频的平均首次播放时延仅为0.56秒;深圳上百种事项“秒报秒批”,企业登记只需几十秒……

一秒钟,瞬息万变,它在中国意味着你可以、或难以想象……

高歌猛进的时代,也逐渐多了“从前慢”的感叹与追求。

譬如,人们能乘坐高铁一天内两次往返京沪,也能在公园里慢悠悠地City Walk;城市里,有短短数日就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也有10年间陆续来“定居”的陌生野鸟;无数年轻人能5G冲浪秒速吃瓜,也爱闲逛博物馆品味历史余韵……

这不仅是人们“从吃饱穿暖到吃好玩好”生活理念的转变,也是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

因为,利益格局变了,凝聚共识难了,做决定自然不能贪大求快。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工作要做,不要怕耽误功夫,事缓则圆。”

正如45年前,真理问题大讨论带来了“深圳速度”。2015年2月,雄安新区从“在京外设新城”的构想到明确的规划纲要,历经了38个月的前期研讨,成为这座未来之城“雄安质量”的底气。

人们开始破除对“唯GDP论”的迷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齐抓。

于是,我们看到,为了守护巴金笔下的“小鸟天堂”,人们可以多花1.8亿给高铁盖上全球唯一的声屏障;即便是“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看见中华白海豚也要“让道”,停工一等就是四个多小时;雄安城市建设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坚持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用了八年,让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用了十年,改造4200多万套棚户区住房,圆上亿人安居梦。

当高铁试验列车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全国20多个省区市还保留了81对“慢火车”,保持着平均40多公里的时速,在偏远山区逢站必停,一两元票价,几十年不变。

深圳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见缝插绿”,建起上千座口袋公园;在陕西、山东、湖北等地,广阔的乡村也有十几个国际认证的“慢城”……

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角落都要触达,每个方面都要考虑——曾经特定领域的“快”,变成了齐头并进的“慢”。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高度,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到这种“快”与“慢”的辩证。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注重量”转向“追求质”。单纯地追求“快”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一刀切地“慢”也不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加快”有45处,彰显了改革需要“步稳蹄疾”。

人是发展的目的。过去吃不饱肚子,快速发展是第一位的。如今,人们想要高品质生活,“快”的内涵也要随之改变,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进步、生态改善、全生命周期健康,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需要在“慢”中积累“快”的力量。

事实上,人们此刻能感觉到的“快”,都离不开过去的“慢”。享誉中外的“基建狂魔”,其必需的“大国重器”空中造楼机,用了十几年研发相关技术,经历了四次技术升级阶段;各地政务平台“最多跑一次”或“不见面审批”,上需国务院机构改革减少60多项部门职责交叉,下要各地打破部门藩篱、清理2.1万多项证明;肉眼可见的天更蓝、水更清,背后是长江江豚走了几十年的回家路……

当然,现在的“慢”,也是为未来的“快”做准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历史,英美的崛起离不开历次工业革命的时代风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我国从“赶上”时代向“引领”时代的转变,可谓恰逢其时。

中国做好了准备。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南山,以及杭州的互联网、合肥的人工智能、西安的航空航天、贵州的大数据……全国遍布的创新高地,全球最多的研发人员、连年增加的研发经费,中国科技正蓄势待发。

历史进程从来不是长舸御风、一往无前的。1982年,面对激荡的大时代,诗人的笔下,中国人民凭着韧性和拼力“摇起棹橹”,在一次次漩涡中“从冰川期划过了洪水期”“从赤道风划过了火山灰”。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如今,经过了45年的积累,“复兴号”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势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在大海的尽头,会有我们的笑。”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