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以来最强寒潮的影响刚刚结束,本周,新一股冷空气又续上了。受其影响,我国北方大部气温继续探底、不断刷新下半年来的新低。不少网友纷纷吐槽,“一出门就进了冰箱冷冻层”、“我这儿的太阳就是冰箱里的灯”。预计今起三天(12月21日至23日),在冷空气影响下,我国江南、华南等地也将继续体验常年三九四九期间的寒意。中国天气网特别推出全国冷冻地图,快来看看你家在冰箱的哪一层。
超20省份冷如钻冰箱
上周,今冬以来最强寒潮横扫我国,北方多地最低温打破历史同期纪录,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本周初,新一轮冷空气又接踵而来。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在寒潮及冷空气的接连打压下,昨天,我国东北、华北多地最高气温再创下半年来新低。预计今明两天,南方多地气温也将降至近期最低点,最低气温0℃线将向南推进至贵州南部至华南北部一带,超20省份冷如“钻冰箱”。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全国冷冻地图可以看到,12月21日,黑龙江大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最高气温普遍不足-18℃,户外宛如冰箱冷冻层,出门秒变行走的“冻肉”。当地的小伙伴们外出务必做好全套的防寒保暖措施,以免冻伤。西北地区大部、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全天气温都维持在冰点以下,天寒地冻,堪比冰箱的软冷冻层,最厚的羽绒服可以派上用场了。
江南、四川盆地到重庆、贵州等地最高气温普遍都在10℃或以下,温度和冰箱冷藏室不相上下,再加上当地没有集中供暖,为了不发抖,电热毯、暖手宝、暖风机等各类御寒神器都可以安排上了。而华南地区以及云南等地最高气温普遍在10℃以上,暂时还不用“钻冰箱”,但当地气温较常年同期也明显偏低,怕冷的小伙伴们还要注意添加衣物,以免着凉感冒。
12月22日,吉林东部部分地区也加入了冷冻层,但黑龙江、内蒙古冷冻层的区域有所减小。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区退出软冷冻层,进入冷藏室。而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包括福州在内的福建北部将进入冷藏室,体验瑟瑟发抖的寒意。
12月23日,冷空气对我国的影响趋于结束。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局地还处在冷冻层,寒意不减。软冷冻层区域大幅缩减,江苏、安徽、山东大部以及河北南部、陕西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重回0℃以上,进入冷藏室。而西南地区北部和中部、江南等地的大部地区依然处在冷藏室,防寒保暖工作仍不能松懈。
冷了这么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温呢?王伟跃表示,23日之后,随着冷空气影响的结束,我国各地气温将明显回升,逐步恢复到常年同期正常水平,各地持续低温的情况也将得到缓解。
广东全省寒冷预警信号生效中
来看广东天气,截至12月21日7时23分,广东全省寒冷预警信号仍在生效中。
@广东天气 预计,受冷空气不断补充影响,21日-23日,大部分市县晴间多云,昼夜温差加大,粤北、珠江三角洲北部市县早晨最低气温零下2℃~2℃(高寒山区零下6℃~零下1℃),有大范围低温、霜(冰)冻。
具体预报:
21日,大部分市县晴间多云。最低气温:粤北、珠江三角洲北部市县0℃~4℃,高寒山区零下5℃~0℃;南部市县9℃~13℃,其余市县5℃~8℃。
22日,粤北、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市县晴间多云,粤西市县晴转多云。最低气温:粤北、珠江三角洲北部和西部市县零下2℃~2℃,高寒山区零下6℃~零下2℃;南部沿海市县7℃~11℃,其余市县3℃~6℃。
23日,粤西市县多云间晴,其余市县晴到多云。最低气温:粤北、珠江三角洲北部市县零下2℃~3℃,高寒山区零下6℃~零下1℃;南部沿海市县8℃~13℃,其余市县3℃~7℃。
寒冷不减,昼夜温差加大,北风阵阵,晚上到早晨时段体感仍然十分寒冷,请小伙伴们继续厚羽绒服或棉衣护体,还可以增加手套、帽子、围巾等保暖装备。
广东入冬成功了吗?
上周,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席卷我国,中东部大部经历了换季式降温,多地气温较常年明显偏低。广东清远连州也迎来了2023年入冬首场雪,不少小伙伴在问:这回广东入冬成功了吧?
最新入冬进程图显示,截至12月19日,冬天的最前沿已抵达江南南部、贵州南部一带,冬日囊括了我国超四分之三国土,在季节版图上占据冬之霸主地位。北方大部已是深冬,湖面冻结、积雪难消;江南大部则在刚刚过去的寒潮过程中,完成了秋冬转换,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大部地区集体入冬。
而华南大部地区离真正的冬天还有一段距离。不过,未来几天,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等地可短暂体验冬的气息,福州22日和海口24日的最低气温将分别降至4°C和8°C,或经历今冬以来至冷时刻。
说是暖冬,最近为什么这么冷?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此前的预测,今年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那暖冬为什么这么冷?
国家气候中心表示,谈及某年或某个月份偏暖,不是通过单次天气事件来定的,而是通过对比整段时间的气温平均值,是否显著高于或低于历史同期来确定。例如,今年秋季11月3日至7日,我国大部地区出现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这个时段内气温断崖式降低,比历史同期低了不少,但如果计算整个秋季的平均气温,就发现是1961年以来最高,所以是“最暖的秋季”。
那为何在全球变暖背景之下,秋冬的冷空气还那么强?
据分析,因为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巨大温差,这种差异促使极圈外围形成了一圈强劲的西风,环绕在极地周围,它被称为西风急流。西风急流就像“围栏”一样,约束着极地的冷空气。如图所示,稳定的极涡被强大的西风急流限制在北极地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北极地区增温,与中低纬度气温差减弱,难以维持强大的西风急流,极涡内的冷空气变得“躁动不安”,更容易分裂南下。
北极来的冷空气,其温度远远低于我们生活的中低纬度地区,由此便形成如图般的故事线,多次出现的寒潮天气让人们感到“冷冷冷”。
低温需注意哪些健康风险?
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气温下降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呼吸频率加快,增加健康风险,如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在持续低温的“冰箱”模式下,以下三类人群要重点防护:一是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二是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三是户外作业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当寒潮天气来临时,敏感人群及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确需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在一天中较温暖的时段,避开早晚气温较低时段,同时要特别注意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户外作业人员应尽量减少户外作业时间。户外作业时,建议使用便携式取暖物品,穿戴防寒工作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中国天气网提醒,未来几天,我国大部“冰箱”模式持续,小伙伴们还要继续做好防风保暖措施,老人、小孩及体质较弱人群要特别注意低温天气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安全使用取暖设备,防止低温烫伤或火灾事故的发生。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