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有约丨研究团队绘出大质量原恒星团形成图像
发布时间:2024-01-1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璀璨星空下,人类所看到的遥远星光,其实主要来自大质量恒星。这些体积庞大但数量稀少的恒星则诞生于大质量原恒星团。然而,这些庞然大物究竟如何形成的?

图为韦布望远镜拍摄的正在形成的原恒星。(受访者供图)

近几年,由北京大学主导的国际团队,利用国内外的多座大型射电望远镜开展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观测研究,最终系统性地揭示并描绘出大质量原恒星团完整、连贯的演化动态图像。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和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该研究集合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北京大学、云南大学、智利大学以及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等20余所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

图为韦布望远镜拍摄的分子云及其孕育的大质量原恒星团。(受访者供图)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博士研究生许峰玮介绍,分子云是星系中较冷较致密的气体凝结体,是恒星形成的温床。观测显示,分子云中的高密度云核在引力作用下,通过坍塌、收缩和分裂,最终形成了原始的恒星,即原恒星。而大量相互间存在引力作用的原恒星组合成群则形成了原恒星团。在持续坍塌和收缩效应下,原恒星团变得更加紧密。

此外,观测发现,分子云中的物质,最终仅有少量转化成恒星的部分,其他物质或以弥散气体的形式存在,或通过喷流等过程重返星际介质。“位于分子云中心的高密度云核吞噬周边气体的速度更快,也‘成长’得更快,这或许是大质量恒星通常形成于星团中心的原因。”许峰玮说。

图为大质量原恒星团的演化图景卡通图。(受访者供图)

“这一系列研究首次观测到了原恒星团中的质量分层现象,即大质量的云核向星团中心聚集,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质量分层现象起源的争议。此外,正如审稿人所评价的,这一整套分析方法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道路,有助于深化对恒星形成的认识。”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科说。

据悉,过去受观测设备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对星团的研究多集中于成熟星团。近年来,伴随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应用及计算能力提升,可研究的原恒星团样本量大大增加,人们才得以“溯本求源”,逐渐揭开大质量星团早期演化过程的面纱。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