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清淤5324万立方米!看广东如何给水塘河道“舒筋活血”
发布时间:2024-06-14 来源:南方+

“完成清淤后,鱼塘养殖产量翻了6倍!”在江门鹤山市古劳镇新星村,村民吕志辉兴奋地告诉记者水塘清淤后的显著效益。去冬今春,新星村通过村民集体表决采取“不分红”政策,将村集体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水塘清淤,有效提高了水产养殖质量,也大大提高了水塘租金,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共同增长。

河涌清澈纵横错落,大小鱼塘各自成围,绘成江门古劳水乡桑基鱼塘的美好图景,新星村的“清淤促产”,也成为去冬今春广东开展水塘河道清淤的一大缩影。

江门鹤山市古劳镇新星村,桑基鱼塘串联成片。

江门鹤山市古劳镇新星村,桑基鱼塘串联成片。

利用冬春时节开展水塘河道清淤,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良传统。去冬今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多年未有的冬修水利清淤热潮在南粤大地重现。根据省水利厅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4月15日,我省水塘河道累计完成清淤5324万立方米,是2023年11月底首次摸查预计量2084万立方米的2.6倍,超额完成任务。

多方合力

清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省农村部分地区水塘、河道污泥淤积、排水不畅、功能减退甚至丧失,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在江门鹤山市古劳镇,新星村的鱼塘租金价格差异之大令人咋舌。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在20年前对部分低产鱼塘进行过一次连片清淤改造,清淤过的水塘租金最高可以达到7000元/亩。而没有进行过清淤的鱼塘,平均价格只有500元/亩左右。

“往年主要是各地自行结合中小河流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附带、零散地开展相关工作。未纳入相关项目的部分水塘、河道存在多年淤积未清理的问题。”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上述问题,去冬今春,广东建立起“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水塘河道清淤,扫除沉疴积弊。

部分鱼塘多年未清淤,影响水产养殖质量。

部分鱼塘多年未清淤,影响水产养殖质量。

据介绍,自开展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以来,全省各地大力推动,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召开专题会议。珠海、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等14市以签发市总河长令的形式推动部署。广州、珠海、汕头、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清远、云浮等9市编制了市级技术指引。各地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全面摸查迫切需要进行清淤的水塘、河道,预估清淤量,制定了清淤工作方案。

对农村水塘、小微水体和渔村港池,主要以改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为目的开展清淤;对农田灌排沟渠,主要以提高沟渠输排水能力为目的开展清淤;对城乡内河涌、河道,主要以恢复行洪排涝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为目的开展清淤。

在科学指引、各方合力下,我省清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累计清淤河道8552公里,河道行洪能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为做好当前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重点解决了农村部分地区水塘河道污泥淤积、水体自净功能减退甚至丧失的问题,累计清淤水塘超1.58万个,有力改善了农民群众房前屋后小微水体质量,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各地积极清淤保春耕,累计清淤农田灌排沟渠超2万公里,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除此之外,清淤行动进一步弘扬了广泛参与冬修水利优良传统,短短6个月全省投入人员70.8万人次,投入工日75.6万天,出动机械29.9万台班,形成了党政军民学全面参与的浓厚氛围,特别是重新确立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在水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探索综合处置

无害化处理让淤泥变废为宝

佛山顺德自古是岭南水乡,这里水网密布,河涌纵横交错,给当地的清淤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近年来,顺德区大力开展“以水兴城”治水行动,探索联围治理实施路径,实现从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系统治理,为开展清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工程清淤范围主要涉及河涌清淤、暗涵清淤、湖塘清淤及管网清淤四类,清淤方式主要有人工清淤、机械清淤和吸污车清淤三大类。”中电建顺德片区建设管理部工程管理部主任米广杰介绍,顺德南顺联安围和群力、石龙围联合治理项目在各级河涌共布置了212个底泥检测点,首先对清淤情况进行大排查,发现片区内的河涌底泥氮磷污染情况突出,80%点位为中度及以上污染,污染类型以高氮磷为主。“最终经过综合对比,我们得出河涌环保清淤厚度约为0.3-0.6米之间。”

佛山市顺德区探索联围治理实施路径,实现从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系统治理。

佛山市顺德区探索联围治理实施路径,实现从碎片化治理转变为系统治理。

在淤泥处置方面,顺德区可以说下足了“绣花功夫”。佛山市水务局二级调研员杨晓明告诉记者,佛山制定了全市范围内的淤泥处置工作指引,并进行全过程监管。特别是针对淤泥运输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运输车辆进行GPS定位监督,防止淤泥在处置过程中乱倒造成二次污染。最后,大量淤泥被送往集中处理站进行科学处置。

“我们的工艺,可以对送到我们这里的淤泥进行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处理。”在佛山市顺德区陈村水环境可再生资源处理站,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翟德勤为记者讲解了淤泥处置的“妙用”:淤泥进入处理站后,首先与垃圾进行分离,紧接着分离出可利用的砂资源、水资源,最终变为含水量约为40%的泥饼,经无害化处理后的余砂和泥饼可以作为工程回填用土,或是开发加工成透水砖、陶器、陶粒等用品,实现变废为宝。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水环境可再生资源处理站。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水环境可再生资源处理站。

除佛山外,记者了解到不少地市也在此次清淤中加强淤泥处置和再利用探索。如广州市联合开展淤泥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和水下智能(不停产)清淤机器人开发及应用研究;珠海等地将清淤与绿化植树工作结合,经检测安全的淤泥用于两岸堆放或加厚护坡,并种植树木,还被运输用于花卉、莲藕等种养。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清淤工作常态化

记者了解到,在本轮大规模清淤工作中,全省上下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下一步探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清淤工作常态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如省水利厅建立清淤工作台账,每半个月调度一次各地清淤工作进展,及时更新工作数据,先后成立厅领导带队的6个调研指导组深入清淤一线指导当地清淤工作,并召开全省水塘河道清淤工作视频调度会议,指导地方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全面开展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冲淤现状调查及清淤疏浚分析论证,会同省交通运输厅、中交四航局、省航道事务中心、广州市水务局等单位专题研究航道清淤疏浚工作。经调查分析,确定珠三角9市网河区需要清淤的河道共340条、长度807公里、清淤量866万立方米,形成任务清单下发至相关地市,并派出专家组对各地进行指导。

江门新会区英洲海水道。

江门新会区英洲海水道。

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则形成坚持实事求是、边摸边清的原则,推动清淤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包括区分不同清淤目的,分类实施农村水塘、小微水体、渔村港池、农田灌排沟渠以及城乡内河涌、河道的清淤工作;区分不同清淤要求,优先开展农村水塘、小微水体、渔村港池、农田灌排沟渠清淤,解决群众身边的淤积问题;区分不同地区实际,将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珠三角网河区以及雷州半岛地区列为重点地区,先行一步。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完善清淤常态化工作机制,各地每年定期开展淤积情况普查,制定年度计划,加强宣传发动,分类组织实施。原则上每5年完成一次轮疏,形成轮疏长效机制。”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及早谋划今冬明春水塘河道清淤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省级层面的政策措施,开展相关技术指引编制,研究和谋划桑基鱼塘有关工作,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久久为功,有序推动全省水塘河道实现水畅其流,重显桑基鱼塘之景。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