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马上截止 还不会填报?快来学
发布时间:2024-12-2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年度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于本月1日开始,将于31日截止。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有哪些种类?如何进行确认操作?一起来了解一下。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七项。纳税人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应用程序进行操作,确认下一年度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

具体如何操作?

您可使用手机下载个人所得税应用程序,在首页【常用业务】中选择【专项附加扣除填报】。

若2025年您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无变化,只需在2024年基础上确认即可,点击【一键带入】,即完成信息确认。

若需要对已填报的信息进行修改。如修改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信息,选择【填报记录】中相应扣除项目,在【填报详情】页面点击【修改】。

若需新增项目,可在【专项附加扣除填报】模块选择相应项目,扣除年度选择“2025”,根据系统提示进行填报。

税务部门提醒,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时间为12月1日至31日,符合条件的居民个人请在规定时间进行信息确认。

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处四级调研员 石剑虹:12月确认下一年度的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您的扣缴单位可以从明年1月份起,在预扣预缴您的个人所得税的时候,让您足额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

各个项目分别按照什么标准扣除?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各个项目,都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扣除?

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为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

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为每月3000元。独生子女可每月扣除3000元;非独生子女需与兄弟姐妹分摊扣除额度,每人每月不超过1500元。

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分为两类:参加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可扣除3600元;参加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在读期间每月扣除400元。

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是在医保目录范围内,按照个人自付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据实扣除,最多不超过80000元。

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为每月1000元。

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按照城市规模分为每月1500元、1100元及800元三档。

填报时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本月初开始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以来,我们搜集到许多在填报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来看税务部门的解答。

问题一:同一子女,父母在填报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或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时,如何填报?有多个子女,该如何填报?

按照一个子女一个月2000元的扣除标准,可以选择由父母一方享受百分之百的扣除,或者是父母两个人来分摊享受扣除。

多个子女,比如说第一个孩子由父亲来百分之百扣除,然后第二个孩子可以由母亲来享受百分之百的扣除,也可以选择由父母两个人分别来扣每个月的1000元来分摊扣除。或者完全由一方来享受两个孩子的扣除也是可以的。

问题二:父母有退休金,可以填赡养老人这一项吗?有兄弟姐妹,该如何填报赡养老人这项?

纳税人赡养父母年满60岁,或者说子女都已经去世了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况下,纳税人是可以享受赡养老人的专项附加扣除的。老人有没有退休金,是没有关系的。

如果是独生子女,按照一个月3000元的扣除标准来定额扣除。如果是非独生子女的话,他是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之间来分摊3000元,但是每个人的扣除的最高限额不能超过一个月1500元。

问题三:没有单位的自由职业者,是否可以申报?

自由职业者如果说没有工资薪金所得,只有劳务报酬、稿酬、特权使用费或者是有经营所得的,在个人所得税App上来填报,在做年度个税汇算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了。

问题四:填报继续教育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时,需要报送什么信息?

对于学历继续教育,在填报信息的时候比较简单,只需要填报教育的起始时间,还有教育阶段的信息就可以。

对于职业资格继续教育需要填报的信息,包括资格的证书名称、发证时间、发证的机关、证书编号等信息。

需要提醒一下,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在国家的职业资格目录范围之内,另外要在取得证书当年享受扣除。

问题五: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是由个人来自行申报享受扣除的,我们现在跟医保部门已经建立了数据共享,所以纳税人是不需要上传相关凭证资料的。

◆编辑:王可荣◆二审:陈吉春◆三审:刘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