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广东有这“三招”
发布时间:2025-01-25 来源:南方日报

众所周知,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非常“吸睛”:2024年,广东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城镇新增就业超143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10万人年度任务。

广东交出的这份就业答卷意义重大,不仅为自身的稳健前行注入澎湃动力,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样本,更为全国就业大局的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这份成就的背后,满是艰辛与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广东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一些依赖出口的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用工规模削减。与此同时,国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新兴产业存在人才供需的结构性错配……

关关难过关关过。广东究竟如何突破重重阻碍,持续筑巢引凤,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稳存量

依托支柱产业,深挖就业潜力

贴上喜庆的窗花,挂上大红的中国结……连日来,从广州南站始发的多趟免费返乡专列,满载着在粤务工人员踏上回家路,车厢里充满欢声笑语。

广东是人口大省、就业大省、农民工大省。据省人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7亿,就业人员7057万,农民工4365万,均为全国之首。

为什么改革开放至今,“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这句话依旧脍炙人口?

2024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成功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广东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筑牢了坚实根基。

再来看细分数据,更显韧性:广东工业规模约占全国八分之一,规上工业企业7.39万家,居全国第一;拥有8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支柱产业稳了,就业的大盘子也就稳住了。正如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院长萧鸣政所说,“广东人才高地的突出优势就在于产业性”。

何以配得上这个名头?广东的上下游企业善于“抱团取暖”共克时艰,企业发展稳扎稳打,经过多年的沉淀,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产业形态反映到就业领域,就是在南粤大地大大小小的车间里面,有一种“组团”打工的现象。

广州南洋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是广东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会长单位。该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首批特级技师李楷东就曾透露了企业员工流失率低的原因:他们大多是“夫妻档”或“老乡工友”,对企业忠诚度高。

所以,为了让劳动者干得更舒心,广东人社部门致力于为企业“雪中送炭”,通过免申即享、直补快办等措施,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创业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去年以来为企业和劳动者减负近200亿元。

除了促进企业稳岗拓岗,去年广东人社部门还推动各部门提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服务项目等政策性岗位超30.2万个,开发见习岗位超9万个,精准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

扩增量

介入新兴产业,拓展就业版图

去年11月,低空经济领域全国首个省级一类赛事——2024年广东省无人机应用技术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珠海举行。赛事裁判长钟伟雄介绍,竞赛内容紧贴产业、行业发展趋势,旨在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农业、公安、测绘、交通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据测算,目前我国无人机操控员的人才缺口达100万人。

广东提前介入低空经济新产业,孵化无人机“飞手”新职业的故事并非孤例。当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新创业活力涌动,劳动者就业便有更多新选择,就业“蓄水池”就越做越大。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近年来,广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也催生了不少新职业新岗位。

如比亚迪在惠州、深圳等地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电池研发与生产吸引了材料科学、电化学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小鹏汽车在肇庆布局生产基地,同样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服务业兴起,充电桩安装与维护、电池回收处理等产业不断涌现,催生的相关岗位从业人员数量也在持续增加。

在人工智能领域,广东以广州、深圳为核心聚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如科大讯飞华南总部等,为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提供广阔就业空间。

在生物医药领域,在广州科学城、深圳坪山等地,众多药企如华大基因,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大量医学、生物学专业人才。

在数字经济领域,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创造了包括主播、运营、客服等在内的大量就业岗位。

“当前,全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总数约1180万人。”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拓展职业伤害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等试点,出台新一轮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等,健全体系加强保障、促进灵活就业。

同样在去年11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广州南沙闭幕。这场大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也进一步助力广东在新兴产业领域吸纳更多优质人才,为就业增量持续发力。

提质量

提升劳动技能,增强竞争力

“像咱们手上戴的手表、轮船上的螺旋桨、飞机上的发动机等,这些精密部件都是由数控铣加工出来的。”

近日,国新办举办的中外记者见面会,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获得者、广东省机械技术学院教师龙伟杰在会上自豪地说:“在我身后,有成百上千和我技能水平相当的师兄师弟们,他们已经在广东的各个机械加工领域崭露头角。”

去年9月,正是这名“00后”技校生,帮助中国代表团实现了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五连冠”。自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广东培养的选手累计获得35金16银14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数和奖牌数占全国总数均超1/3。

出色的世界技能大赛成绩,不仅让广东技能教育“出圈”,更促使多方共同思考:世赛成果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质量?

务实的广东,思路明确且落地迅速:做好世赛标准下放和成果转化,加快产教融合——

2023年以来,省人社厅瞄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吸引华为、腾讯、比亚迪、希音等一批制造业当家企业成为链主企业,为产业链建立起从招生、培训、评价与就业为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链。

据统计,“入链”企业累计提供了超10万个学徒岗位,通过推行“岗位+培养”学徒就业新形式,帮助青年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打通青年进入新兴产业就业“最后一公里”,解决“产业缺青年,青年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广东有技工院校148所、在校生达到66万人,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去年招生规模实现9年连增,每年输送技能人才超16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杨登辉说,现在是“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黄金时期。对广东省首批首席技师、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发电机检修工王建涛来说,得益于政策红利,职业晋升的“天花板”“隐形门”被打破,技术工人更有盼头、干劲更足。

王建涛所说的政策,就是在广东率先落地的“新八级工”制度。去年,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正式出台,将“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岗位)及时固化为制度规范。截至目前,广东已累计评聘首席技师33名、特级技师453名,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

广东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高技能赋能好就业,激活了人才“一池春水”。截至目前,广东技能人才队伍达到20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22万人,分别比2023年底增加40万人、65万人。

◆编辑:徐雨君◆二审:江萍◆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