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赛场再创佳绩 中国健儿剑指米兰
发布时间:2025-02-16 来源:新华社

练兵亚冬,剑指米兰。

本届亚冬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派出170名运动员,参加全部6个大项11个分项64个小项的比赛,以32枚金牌、27枚银牌和26枚铜牌,共计85枚奖牌的成绩收官,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考虑到亚冬会的“含金量”,对标米兰冬奥会“取得境外参赛最好成绩”的参赛任务,我国竞技冰雪运动在“争资格”“创佳绩”上仍需努力。

2月14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徐梦桃(中)在亚冬会闭幕式上。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月14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徐梦桃(中)在亚冬会闭幕式上。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中国在雪上的传统优势项目。此次齐广璞、徐梦桃两位北京冬奥会冠军领衔中国队,拿到男子个人、女子个人、混合团体以及女子双人同步4个项目的冠军。足见在亚洲范围内,中国队在该项目依旧具备统治力。

需要关注的是,中国队的绝对实力之下,哈萨克斯坦等队伍也已拥有了在空中技巧项目上分一杯羹的实力。阿亚娜·卓勒达斯站上女子个人领奖台,随后哈萨克斯坦队力压日本队拿到混合团体银牌,男子双人同步上,罗曼·伊万诺夫/谢尔佐德·卡希尔巴耶夫上演极限翻盘的“名场面”,凭借最后一跳反超中国队夺冠。

2月12日,次旦玉珍在亚冬会滑雪登山混合接力决赛中,她最终与布鲁尔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2月12日,次旦玉珍在亚冬会滑雪登山混合接力决赛中,她最终与布鲁尔获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滑雪登山作为米兰冬奥会新设项目,此次在哈尔滨亚冬会完成首秀。以一批年轻队员为主的中国队,包揽了3个项目的全部9枚奖牌。在苏翊鸣、谷爱凌缺席的情况下,杨文龙、刘梦婷等选手发挥出色,帮助中国队拿到了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多枚金牌。北京冬奥会后持续得到提升和发展的越野滑雪上,中国队收获了全部6金中的5金,女子个人项目实现奖牌包揽。

深入观察之下,中国队在雪上项目实现“多点开花”,优势项目基本盘稳住的情况下,金牌覆盖面得以进一步扩大。

2月9日,中国队选手林孝埈(左二)与孙龙在亚冬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准备接力。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2月9日,中国队选手林孝埈(左二)与孙龙在亚冬会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准备接力。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短道速滑是我国在冰上赛场的优势项目。上届札幌亚冬会上,韩国短道队以5枚金牌力压中国队居首,本次亚冬会上中国队在全部9个项目中收获2金2银4铜,“宿敌”韩国队则拿到了6金4银3铜。

正如中国短道队主教练张晶在总结本届亚冬会时表示,赛前预期就是每一场仗都比较艰难,所以每金必争。对于这份并不完美的成绩单,张晶希望运动员们能在每一次失败中检验自己,为米兰做好准备。

2月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闭幕式在哈尔滨举行,这是各体育代表团入场环节。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2月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闭幕式在哈尔滨举行,这是各体育代表团入场环节。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13日,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磊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要清醒认识到,对标米兰冬奥会“取得境外参赛最好成绩”的参赛任务,我国竞技冰雪运动还需努力。

他表示,一方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冰雪强国挪威、德国、荷兰、瑞士、美国、加拿大,以及东道主意大利,亚洲近邻日本、韩国等都在不同项目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力甚至统治力,给我们备战工作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米兰冬奥会参赛资格争夺日趋白热化,男女冰球均已确定无缘米兰,花样滑冰、冰壶及部分雪上项目的参赛资格还需一场场去拼,米兰冬奥会资格获取形势和最终代表团规模不容乐观。

2月10日,中国选手杨文龙在亚冬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夺冠。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月10日,中国选手杨文龙在亚冬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夺冠。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面对本次亚冬会中国代表团的丰硕成果,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周进强14日也表示,如果着眼于米兰冬奥会,务必保持清醒头脑。

“哈尔滨亚冬会是米兰冬奥会备战参赛的阶段性考核。虽然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亚冬会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放眼世界、对标米兰,这只是亚洲范围的局部竞争,与世界最高水平相比,一些项目亮眼成绩的含金量不足,我国冬季项目在世界范围整体落后,处于‘追赶者’的角色没有改变。”周进强说。

周进强表示,告别哈尔滨,走近米兰,迎接我们的是更加严峻的备战参赛形势,更加需要我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编辑:龙慧◆二审:冯嘉扬◆三审:赵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