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蛇年新春刚刚落下帷幕,为期八天的春节假期里,广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全省接待游客8011.8万,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收入745.3亿元,同比增长7.5%。
恰逢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揭阳普宁南山英歌队、富美青年英歌队组成表演方阵首次登陆央视春晚;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汕头潮阳西门英歌队远赴德国、法国参加“欢乐春节”活动,首次“出海”的女子英歌惊艳全场;舞龙、醒狮、行花街、行通济等传统年俗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岭南非遗的强大生命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传统文化脉搏为何如此强劲?文艺评论将分两期,通过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现代文明等维度,深入探讨文化传承保护与经济社会现代化互融互促的“广东现象”。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潮汕英歌登上央视春晚跻身“顶流”,英歌出访德国、法国与凯旋门“同框”,人形机器人广州花市迎宾引来围观……岭南非遗又一次在春节“燃”动四海。
广东——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向全球游客发出“请到广东过大年”的盛情邀请,每位到广东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交融碰撞的鲜活魅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广东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充分开掘传统文化资源“富矿”,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交融互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充分彰显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涌现出令人瞩目的“广东现象”,为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发展提供难能可贵的“广东样本”。
岭南枕山襟海、东西交汇,是农耕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之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岭南文化采九州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善于吸收不同文化的精髓,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广东文化因何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典范代表?大致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高度的文化自信形成了广东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广东自古便是中原文化与海外文明交流的前沿地。自秦统一岭南,中原文化如涓涓细流,缓缓注入这片土地。及至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更让广东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明清时期,广州多次成为“一口通商”的口岸城市,中西文化加速碰撞与融合。自晚清以降,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现代工商业文化启蒙,也由岭南肇启并向内陆延伸。
“世泽河洛、百川出海”的文化特性,造就了广东包容、开放、务实、变通的特点。粤剧、岭南画派、广东音乐等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均具有折中中西、融汇古今之特色。长期处于多元文化交流锋面,更使得广东很早就借由视野的国际化和观念的先导性,培养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并内化为集体人格与生活方式,也即坊间常言的“淡定”。梁启超说“广东言西学最早”,在广东“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既又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斥,达到了费孝通所言“文化自觉”的高度,“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确立、自主适应,并与其他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当下,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竞相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广东文化既善于在全球意识观照下主动博采众长,敢于革故鼎新,又能在复杂的文化潮流激荡之中坚持张扬传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这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形成了广东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
二是浓郁的烟火气息构成了广东文化的活力源泉。除了开放、包容之外,“烟火气”是广东文化另一大为人熟知的特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共织、互渗和相互成就,这是广东文化尤为突出之处。从源头上讲,“烟火气”源于南粤积淀深厚的重商文化传统。澎湃的市场活力、敏锐的商业触觉、开拓的进取精神,为广东文化烙上了经世致用、灵活变通的社会印记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著名作家、学者刘斯奋曾用“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概括广东人的处事作风。就个性气质而言,广东文化往往呈现出雅致与世俗共舞的审美风貌,譬如“三雕一彩一绣”,尽管都有精致、华美乃至穷工极巧的一面,然而在表现题材和手法上又始终以市场和大众需求为导向,在雅俗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与张力。
随着实用和审美、产品和体验相结合的“审美经济”大行其道,渗透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粤式“烟火气”,成为广东文化“圈粉”利器。就消费层面而言,广东文化注重“氛围感”和“仪式感”,从广府饮茶习俗到九江传统龙舟,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礼仪,易于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体验欲;就心理层面而言,广东文化以丰富而感性、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向往和最传统的情感诉求。例如广州恩宁路、潮州太平路、佛山祖庙—东华里等历史文化街区,在“微改造”“微更新”的同时,推出地方美食、非遗展演、夜间光影秀等“接地气”的文旅项目,为市民游客提供可听、可赏、可游、可品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契合了人们对“国潮”的强烈认同感,亦为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地气”。从传播层面而言,广东非遗往往包含着通俗易懂的关键词,例如潮汕民居讲究“礼门义路”,龙舟文化的“顶硬上”等,助推广东文化品牌入脑入心。
三是强力的代际传承形成了广东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强力的代际传承恰好是广东文化的又一大显著优势。广东人对传统节俗、祠堂文化等有着近乎固执的坚守,寻根问祖、慎终追远深深烙印在广东人的文化基因里。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七夕到冬至等传统节日,广东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生猛鲜活的民俗活动血脉强劲、热力四射,于是有网友热议:“广东人最自豪的不是经济,而是把传统习俗保留下来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广东省全省登记祠堂建筑约7500座,最早可追溯至元代,遍布广府、客家、潮汕地区。历史上,岭南经历过多次人口迁移,南迁的中原人往往通过修建祠堂以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明代以后,广东的祠堂建设进入高峰期。作为家族祭祀、议事、教育的场所,祠堂不仅是家族历史和血脉的象征,还是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载体。在广东,祠堂牌坊、对联上常见的刻字如“忠孝仁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体现了广东人对家族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耕读传家”“以孝为先”等道德伦理的坚守。时至今日,祠堂仍是龙舟、醒狮、英歌舞等各种节日庆典、社区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连结乡邻情谊、传承非遗民俗、弘扬乡风文明的天然纽带。
广东文化由客家、广府、潮汕等多元文化构成,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今年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隆重登场,各类盛大的年俗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大放光彩,岭南年俗格外“热辣滚烫”:从广州的行花街、佛山的行通济、潮汕的英歌舞到粤西的年例庆典,各具风味、火爆热烈……广东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始终坚守本真,不断传承其核心价值,并使之发扬光大。醒狮文化、龙舟文化蕴含着向上向善、和衷共济的现代精神,风靡全球、深入人心。传统生活和价值伦理的认同和传承互为因果,传统节俗活动在广东传承有力、延绵不绝,关乎身份认同和社区凝聚力,关乎传统文化根脉的生生不息,更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东人对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热爱,对传统美德发自肺腑的尊崇,更使得广东传统文化成为“活”在当下、与当代文明相互促进的典范。
四是开放的文化品质构成了广东文化生生不息的时代精神。一个个龙舟竞渡的火热场面,一次次阳刚正气的英歌舞表演,一场场浩大热闹的祭祖仪式,既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深层记忆,更激发出凝心聚力、奋楫争先、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广东文化承载着深植于民族基因的爱国主义之魂,高扬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正是广东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号召力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
广东人的文化精神没有深奥玄理,却饱含生活要义。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妙道,岭南文化于平实处见深刻,于日常中见精微。在今日网络舆论纷繁复杂、价值观念日趋多样的语境里,广东文化在深厚的传统底蕴基础上,凭借开放、进取的文化气质不断应时而变、生生不息,对壮大主流价值观、涵养现代文明新风意义深远。比如,广东虽然经济发达,但无论过年派发的“利是”、或是葬礼赠送的“帛金”都鲜见攀比之风,礼金更多仅被视为表示心意的方式,而非炫耀财富的手段,充分体现了广东人对待物质、金钱理性平和的态度,以及对传统礼仪内涵发自内心的尊重。又如重阳节期间,全省城乡流行举办“长者宴”“千叟宴”,规模甚至可以达到同时宴请万名老人之多。此举不仅倡导孝善文化,更呼应当下“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时代主题。
正如著名学者李宗桂在《岭南文化的现代性阐扬》中所言:“岭南文化所包蕴的务实、进取、创新、开放、包容、平和、厚德、诚信、敏行、敬业等卓越品质,不仅能够自觉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其现代性,而且能够整合中外优秀文化精神,提升当代文化价值,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践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帮助。”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