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广东社融增量1.1万亿
发布时间:2025-04-26 来源:南方+

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举行2025年一季度广东省金融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一季度,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万亿元,占全国增量比重7.2%,其中直接融资增加2816亿元,同比多增794亿元,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重为25.9%,同比提升9.1个百分点。

截至2025年3月末,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29.3万亿元,同比增长3.9%,比年初增加9239亿元,余额占全国比重为10.9%。本外币存款余额37.3万亿元,同比增长2.6%,比年初增加6744亿元,余额占全国比重为11.9%。

总体来看,一季度广东金融总量平稳增长,信贷投向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领域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房地产信贷持续回升

一季度,广东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这背后,离不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支撑。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金融运行出现了3个新变化、新特点。

具体来看,社会融资结构更加均衡,直接融资比重持续上升。一季度,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1万亿元,其中间接融资比重下降、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直接融资中,非金融企业债券、股票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增加2816亿元,占比为25.9%,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政府债券融资增加2050亿元,主要是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力度加大、节奏加快;企业债券增加638亿元,主要是当前企业发债利率相对较低,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选择债券融资。”人行广东省分行调查统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季度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贷款企稳回升。数据显示,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信贷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制造业、大型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也恢复增长,比年初分别增加2556亿元、2631亿元和3337亿元。

另外,房地产信贷持续回升。2025年3月末,广东房地产贷款余额7.6万亿元,同比增长0.9%,实现2024年11月以来连续5个月正增长。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62亿元,同比多增679亿元,连续6个月正增长;房地产开发贷款在“金融16条”、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政策引导下保持增长,比年初增加365亿元。消费信贷有所回暖。3月,个人综合性消费贷款(不含住房贷款)增加218亿元、同比多增179亿元,恢复增长态势。

在政策引导下,企业融资成本也持续下降,重点行业利率优惠力度加大。数据显示,2025年3月,广东省(不含深圳)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85%,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比1年期LPR低0.25个百分点。其中,新发放科技贷款利率为2.54%,同比回落0.6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分别为2.46%、2.46%、2.75%,均大幅低于一年期LPR。

组建“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队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民营经济成为发布会上的热点话题。

数据显示,3月末,广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2070亿元,同比增长24.4%。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为1.3万亿元、1.6万亿元,同比增长4.0%、4.7%。

近期,广东启动“益企共赢计划”、落地“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模式、创新“再贷款+认股权+贷款”融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目前,广发银行、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与超过70家成长期、初创期企业完成签约,签约金额超30亿元;东莞、佛山、河源已落地“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模式,成立首批8支“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队,对接企业800余次、设计金融服务方案1000余项,提供各类融资金额超100亿元……

人行广东省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行将推动“益企共赢计划”向肇庆等地市复制推广;在全省范围内持续组建“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队,通过“线上+线下”“流动+定点”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日前,人行广东省分行印发《广东省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五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围绕构建“信贷+债券+股权”多元融资生态格局,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实施“信贷无忧”“债股易融”“信用筑基”“科创引擎”“跨境护航”等五大提升行动。

◆编辑:陈景蓝◆二审:冯嘉扬◆三审:赵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