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这些大咖为广东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源:南方+

4月29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广东实践研讨会·经济大省挑大梁论坛在广州举行。省直有关单位、省属国有企业、部分地市党委宣传部,省内外专家学者代表等共150余人参加。

上午论坛,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围绕“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作主题报告。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郑子彬,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结合如何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以及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等问题作互动交流。

下午论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齐东向、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副总裁贺天星等7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作主旨发言,围绕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协同跃升、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打造低空经济“广东样本”等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广东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建言献策。

专家现场精彩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刘尚希:

广东的“挑大梁”不仅是经济总量的领跑,更需通过数字革命重构生产力、人力资本投资赋能社会发展、银发经济激活结构性潜能,实现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深度协同。短期聚焦稳外贸与民生兜底,中期以制度创新释放湾区动能,长期则需破解数据主权、空域管制等全球性难题,为全国提供“敢闯敢试”的广东方案。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齐东向 :

近年来,“广东制造”知重负重、顶压前行,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向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加速跃升,有力挑起全省经济、全国经济的大梁。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内部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如何应对?其实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这个问题对于广东而言从来没有变过,只是形势背景不同、应对策略不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永不停顿、永不止步,广东仍能走前列、挑大梁、作表率,为中国经济发展度过关键时刻作出贡献。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孙彧 :

经济大省挑大梁,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要瞄准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抓手,破解产业结构、区域协同、创新转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从产业体系的整体架构来看,广东要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强化“体系”思维,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着力构建“领头雁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申明浩 :

从黄埔古港的万国商船,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枢纽,广东的开放基因早已融入血脉。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科技革命浪潮和规则体系重塑三大变局,广东当以“五外联动”为战略支点,以制度型开放为破局“利刃”,加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能。面对关税壁垒与供应链风险,要以科学严谨的产业升级策略与勇于创新的全球化实践,书写“新航海时代”的确定性篇章。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 黄新飞:

广东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推出《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三年专项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当前,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外部冲击与金融错配双重制约、金融资源区域分化与制度性壁垒依存、中小企业“创新贫血”与风险分散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需要从短期稳链纾困、中期赋能升级、长期应对挑战等方面着力,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金融活水”。

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智能决策研究所所长 刘思源 :

人机共生智能是在“人工智能+”基础上迈出的高阶发展阶段,强调人类与机器在感知、认知、决策与执行层面的深度融合,通过“人→机→人”闭环,让机器不仅“赋能”人类,更与人类智能互补、共创与共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人机共生智能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副总裁 贺天星: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展现出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打造低空经济“广东样本”,要以政策引领构建良好发展环境,以企业创新发挥行业领军作用,以示范带动推广低空经济应用。相信低空经济的发展将为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