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变身超级交易平台 AI、VR等广东文化科技“特产”出圈
发布时间:2025-05-26 来源:南方日报

通体呈酷炫的橙色,两只大眼睛不时闪烁,显得十分呆萌……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现场,数字华夏公共关系与政府事务部总经理吴为一边忙着推介全球首款双形态人形机器人,一边与客户洽谈订单情况。他介绍说:“每天意向客户超过10个,预计每日采购金额超200万元,我们今年的目标是交付1000台机器人。”

从非遗技艺到文创爆品,从科技融合新品到国际文化合作项目,文博会交易持续火爆的场景,折射出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能。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的交易平台功能愈发凸显,其精准对接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展现无限可能。

VR产品斩获跨境订单

文博会现场,最吸引亲子家庭的莫过于奶龙。在深圳市亿家亿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一只12厘米高的小公仔售价299元,比普通文创和潮玩价格高出不少。赶上周末,展台围满了好奇的消费者,展位负责人介绍,每天都有几十位顾客愿意买单,其中有不少是家长替喜爱奶龙IP的孩子买下,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

“一只能说话、可及时回应的奶龙来作伴,简直太有情绪价值了。”在展位选购的顾客赵先生说。这款“爱小伴mini款AI奶龙”玩伴,外形是奶龙的圆润造型,内部则是“黑科技”芯片,同时构建了后台陪伴中枢系统,采用自研情感大模型,接入DeepSeek等国内主流AI服务,可实现随时随地智能交互。

奶龙,这个由土生土长的深圳公司“第七印象”开发出的卡通形象,近年来在社交平台爆火,成为全年龄段的“顶流”国民IP。数据显示,“我是奶龙”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34亿,产品触达57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奶龙IP首次参与文博会,首日文创销售即超过10万元,达成千万级意向合作。

同样感受到观众热情的还有“AI+玩具”厂商跃然创新。该公司在奶龙等毛绒玩具植入大模型,可以回应孩子的每一个奇思妙想。其市场负责人钟文杰表示,现场对接了数十家渠道及IP方合作需求,此次参展的目的不仅是收获订单,还希望提升品牌知名度。

戴上VR头部显示器,一场惊险刺激的虚拟射击开始了。几名外国友人紧握弓箭,一边侧身躲闪一边快速拉满弓弦,发起猛烈射击。在广东展区,不少外国观众排队候场,准备来上一场3分钟的沉浸式对抗体验。

“我们的产品让老外直呼不可思议,周日当天,来自欧美的客户和我们火速达成了6万美元的采购订单。”虚拟射击出品方广州小栗子科技董事、总经理林峰介绍。

文创产品销售超出预期

文博会上,通过非遗传统戏剧展演、传统技艺展示与体验等多种形式,观众得以“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底蕴。

在清远展位入口显眼处,清远市瑶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邓俊莺总是身着瑶族服装,向前来围观的人们展示着各种瑶绣制品和文创——传统瑶绣制作的披肩、抱枕套,瑶绣耳环、手链……为了展示连南瑶族的特色文化,邓俊莺不仅带来了自己绣制的瑶族服饰,还带来了瑶族绣娘、儿童瑶绣兴趣班学生以及实习大学生的作品,丰富的瑶绣文创产品吸引了观众驻足选购。

“24日,交易22单,谈成一个合作;23日,交易33单,谈成合作售出瑶族男女盛装一批、中型绣品3幅;22日,交易29单……”邓俊莺打开手机备忘录,向记者展示着参展文博会以来的“成绩单”。她说,自己对每一单交易和意向合作订单都会做好记录,以便服务好每个客户。

除了展销瑶族文创产品,邓俊莺还希望借文博会平台拓展客源,进一步拉动B端合作。她告诉记者,这几天还陆续有景区、工作室等前来洽谈合作并达成意向,吸引了广州医科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云南师大、东莞纺织服装学校等院校纷纷前来咨询合作课题。

一边展示一边销售,是本届文博会上不少展商的新变化。阳江展位上的漆艺首饰、漆扇DIY、风筝书签等结合非遗元素制作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省级非遗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高亮一边向游客介绍产品,一边与客商洽谈合作事宜,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漆艺厂家不仅和老客户聊了后续合作,还与五六十家新客户互换了联系方式,已经有二十多万的合作意向啦!”

“产品更贴近生活,将传统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用品中,销售情况超出预期!”范高亮说,周末是展位游览销售高峰期,各类漆艺文创、漆珠首饰、漆艺茶具、漆葫芦成为销售“爆款”,漆艺漂漆扇子的现场体验活动也十分火爆,体验区围得水泄不通。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