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潮涌动:“科技+文旅”释放消费潜能
发布时间:2025-09-28 来源:新华社

“科技+文旅”能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上海前滩公园巷“光域奇境”沉浸体验中心里,一场揭秘法国凡尔赛宫园林艺术的VR(虚拟现实)展“上新”后颇受好评。戴上设备,观众仿佛置身数百年前的凡尔赛宫,一边漫步,一边听园林师娓娓讲述设计建造巧思,“老虎”“火烈鸟”等动物近在咫尺、栩栩如生。

“体验真实让人放松,又能收获新知识!”高中生小陈说,希望未来能到世界各地旅行。

应用VR、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文旅项目正“多点开花”。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天文馆自开馆以来便是科普和文旅地标中的“顶流”,为满足更多人参观场馆需求,上海天文馆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徐家汇书院、“今潮8弄”等场所设立VR元宇宙体验站,今年国庆节假期将提供沉浸式赏月体验。

5月16日,游客在徐家汇书院体验XR沉浸式体验项目。新华社发

科技拉近人们与文旅资源的距离,也帮助人们拓展文旅体验的深度。在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戴钟伟等业界人士看来,科技极大地提升用户体验,让消费者愿意“埋单”的关键是优质的内容。

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内“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展厅,人们可以裸眼看见中生代时期不同地貌环境下缓缓移动的恐龙;小观众挥动手势,给不同种类的恐龙投喂食物;观众还能见到跃然于化石展品上灵活飞行、爬行的小恐龙投影,仿佛恐龙“复活”了。

迎接国庆节假期,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明星住户”和平永川龙“走”出博物馆,到上海南京路逛街,到湖北武汉“过早”,到吉林长白山滑雪,带观众领略我国大好河山。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上海自然博物馆让一只和平永川龙“复活”。新华社发

新技术还更多地用以优化文旅服务。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文旅智能体“沪小游”涵盖26大类语料库资源,让游客及时调取所在地商业网点、景区客流、交通路况、城市气象等“一站式”出行信息。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分析,文化旅游是生产场景最为丰富的产业之一,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试验和应用平台;新技术的引入又助力文化旅游形成以信息化、网联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为关键提升点的新质生产力。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