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10月12日,“南粤清风 传家有范”2025年岭南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巡回宣讲首场活动在广东粤剧院举行。活动现场,10组来自全省各地、各行各业的宣讲员走上舞台,从个人经历、榜样故事、革命英雄人物等入手,精彩讲述家庭家教家风故事。
书信传家镌刻家国情怀
家书、日记上的文字,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密码,更是镌刻家国情怀的时代印记。
在宣讲现场,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讲解员蔡旭婷讲述着工人运动领袖杨殷在1928年深秋于狱中写给女儿杨爱兰的绝笔信。93岁时,并不富裕的杨爱兰决定将占地几百平方米的杨殷故居无偿捐献给政府。“去奢尚俭、艰苦奋斗的家风,成为杨殷家族子孙们毕生践行的人生信念。”蔡旭婷说。
“杨匏安月薪300大洋,却坚持让全家做工补贴家用。”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讲解员张慧将杨匏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故事娓娓道来。“公忠不可忘,杨匏安一生‘为官清廉’,以清正廉洁的品格影响着杨氏子孙。”张慧说。
“这本日记,写满了父亲从军20年来的荣誉。”江门台山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余珊珊读着父亲——一名海军战士的守岛日记,感动了现场观众。余珊珊表示,家风不是口号,而是身体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
小家微光点亮人间烟火
一个个小家是时代的基石,是社会的细胞,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在相濡以沫的家风浸润下,我们让平凡的日子熠熠生辉。”广东“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国家税务总局潮州市湘桥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花分享了自家的两个“幸福秘诀”——平衡家庭和事业,需要夫妻双方的相互托举。李花表示,最好的传承,是成为希望孩子成为的人。
“我以为给了女儿一个华丽的城堡,却让她在这个城堡里成了一个没有家的孩子。”20年前,全国文明家庭、广东“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广东省巾帼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吴铭枝是别人口中的“成功人士”,而女儿却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没人爱的流浪狗”。于是,从女儿三年级到高三,他和妻子坚持与女儿“笔聊”,写了近40万字的“日记对话体家书”,把女儿心里的“流浪狗”解救出来。
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广州市道德模范、黄埔新港海关人事政工科科长赵莹与丈夫邢旸过着“周末夫妻”的生活,她的丈夫还是黄埔海关第一批援疆干部。“距离从未隔断我们的感情,困难也没有难倒我们。”赵莹说,既要守好家里的烟火气,更要护好国门下的万家灯火。
责任担当守护山河无恙
中国好人、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江门市公安交通管理支队科技大队大队长李建昀讲述了自己在执行任务时受伤导致截肢,后在妻子的鼓励下重新站起来的故事。“在我看来,真正的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条幅,也不是刻在碑上的文字,而是她在ICU门外20天的坚守,责任、担当、爱,这就是我们的家风。”李建昀说。
宣讲现场,始兴县融媒体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副主任陈思以《冲进火海的5秒,责任担当融入血脉》为题,讲述了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始兴县沈所镇农业办主任钟威的家风故事。“这次采访让我感触颇深。真正的家风传承,是危难时伸出的双手。钟威那奋不顾身的一拽,拽回的不仅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更是背后的一个家庭。”陈思说。
传承续写文明发展新篇章
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装饰设计工程师何美莹,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广州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东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二级警长王盈力分别讲述了她们家族三代人传承的家风故事。
“90后”工程师何美莹成长于一个工程师之家,她的爷爷是新中国第一代电气工程师,曾参与了南方大厦、友谊剧院、广州火车站等很多标志性建筑的电气设计。她的父亲也是电气工程师,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了天河体育中心的电气设计。如今,因十五运会的举办,天河体育中心迎来了升级改造,何美莹接过了父亲当年的接力棒,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要设计者,负责室内的改造工作。
王盈力在宣讲现场拿出了一张海图,上面布满的圈圈线线都是她父亲的战场轨迹。“这份海图记录着惊涛骇浪,也承载着我们一家三代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忠诚和坚守。”王盈力的爷爷是一名人民子弟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她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批缉私警察,被授予“中国优秀青年卫士”称号。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打造“廉润南粤”品牌为引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同时,广东深挖家风文化资源,开展各类活动,丰富传播形式,以岭南文化滋养家风之根,以红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