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中山治水:人民有所呼 改革有所应
发布时间:2025-03-25 来源:中山+

3年前,中山市内河涌黑臭问题严重,被市民群众诟病。3年后,中山扭转了治水的被动局面,碧水再现,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全市106条主干河涌基本消除劣Ⅴ类。日前,《中国环境报》以《中山三年攻坚交出治水高分答卷》为题,详细报道了中山治水成绩单,全面诠释中山从“治水”到“智水”再到“共治”的生动实践。

中山治水的成功,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全市上下日夜兼程、拼搏奋斗的汗水与智慧。从“治水”到“智水”再到“共治”,中山走出了一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路。

可以看到,中山通过“刀刃向内”的改革,不仅“治”出了秀美宜居的水生态,更“治”出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并进,正所谓:啃下硬骨头,干出新气象。

回望三年治水之路,“治水铁军”没有孤军奋战。我们深知,江河湖泊的治理关乎着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全民治水的强大合力。我们看到,基层党组织深入田间地头、村居巷陌,耐心细致地做好治水工作的宣传解释,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批评者变为支持者。这种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做法,一方面夯实了治水工作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为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中山治水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朴素的真理。面对群众的期盼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迎难而上,克难攻坚。这份担当和魄力,正是城市发展的勇气和底气。

奔向大海的河流,纵使跨越高山险关、历经冲波逆折,但奔腾向前的势头始终不变。中山治水的故事证明:只要心中有民、手中有法、脚下有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山在未来的治水征程中,继续书写“不负江河”的壮丽篇章。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