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明之花” 塑形又铸魂
翠亨村围绕“红色、绿色、古色、特色”,打造珠江口西岸文旅地标
发布时间:2024-10-18 来源:中山日报

从革命老区石门牌坊往里走,沿路可以看到翠亨村方志馆、美术馆,还有民宿、美丽庭院……10月17日,记者走访全国文明村——翠亨村,仿佛走进一幅古朴诗意的画卷里,目之所及,或为纵横交错的街巷,或为青砖灰瓦的骑楼。

翠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甘国威表示,全国文明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翠亨村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建“美丽庭院”,推进农村绿化美化工作

在田心金竹山街的一户美丽庭院里,记者见到,院子干净,鸟语花香。主人群姐正在带娃,不时招呼着来访人员。在门口,挂着“共产党员户”“卫生清洁户”“广东省健康家庭”“美丽庭院”等标志牌。这些由不同单位颁发的牌匾,成为庭院的品牌。

“孩子刚睡醒,我还没时间打扫庭院呢。”群姐热情又谦逊,不时向记者解释道:“秋天到了,庭院里的树叶掉得厉害,天天都要打扫呢。”

庭院门口还种着好几棵龙眼、荔枝,将巷道遮掩着。在巷道口,记者目睹了这样一幅景象:每家每户的门前都精心栽种着绿意盎然的植物,不仅环境整洁,更为这片区域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视觉享受。“村道的绿化率不错,也干净了很多。村民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了。”群姐丈夫说。

甘国威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翠亨村通过集中力量开展村庄清洁、村庄绿化行动,将乡村绿化美化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协同推进,常态化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大行动,有效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人居环境问题。“今年以来,我们已完成黑点问题整改120处,整改完成率100%。”甘国威说。

记者获悉,翠亨村还扎实推进农村绿化美化工作,今年以来已开展18次义务植树活动,完成种植乔木589株,种植面积约2140平方米。

■修建方志馆,以红色资源打造文明乡风

进入石牌村道,不远处,绿树红花掩映下,“藏”着翠亨村方志馆。方志馆的筹建工程目前已进入尾声。旁边有翠亨美术馆、李海鹰音乐工作室。距离方志馆500米—1000米的位置,还有多处红色遗址,包括了中共中山特派室油印室旧址、石门乡农会旧址、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旧址等。

“红色文化是翠亨村的特色文化,至今村内仍保存了大量名人文物和珍贵的特色建筑。”甘国威表示,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筹建方志馆就是希望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红色文化,让独特的红色资源与时代价值高度融合,不断提升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实效。

记者了解到,翠亨村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还打造了红色文化传承园、红色印记文墨廊、党建公园等多处文化阵地;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缮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部旧址、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旧址等2处红色革命遗址,进一步拓宽群众文化生活空间。

目前,翠亨村已完成多处文化阵地的升级改造,并联合多个组织开展逾百场文明实践活动,村民群众参与活动近3000人次。这些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编写村志,打造珠江口西岸文旅地标

“翠亨村围绕‘红色、绿色、古色、特色’,打造珠江口西岸的文旅地标。”甘国威还透露,在“旅游+文化”方面,翠亨村与孙中山故里旅游区进行联动,共同推出“探伟人足迹,寻传统村落”旅游路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脉络,编写出版《翠亨村志》《中国翠亨》等2本书籍,为后续文旅产业发展植入生机。

与此同时,翠亨村还联合校企完成了翠亨村LOGO、吉祥物“木木”“棉棉”、《漫游翠亨》创意地图以及一批具有翠亨村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翠亨村文化品牌标识,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力。而在“旅游+农业”方面,翠亨村还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成功整合村内闲置的150亩“盆景场”地块,致力打造成为生态艺术露营地或花卉种植基地。

“作为全国文明村,翠亨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与基层治理、环境整治、民风建设、农村移风易俗等工作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村民文化自治、精神共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甘国威表示,下一步,翠亨村将继续秉持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记者 何腾江 王 云 通讯员 李惠兴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