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西区街道:创新机制破解“治理—反弹”的治水怪圈 | 百名干部群众话治水
发布时间:2025-04-08 来源:中山+

清晨,西区街道狮滘河畔,柳条垂落水面激起涟漪。市民杨洁卿身着白色太极服,迎着晨曦挥舞素色油纸伞,“现在天气不冷不热,在河边锻炼就是一种享受。”她轻轻拭去额角的汗珠,笑着说。

西区街道狮滘河。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笑容的背后,是西区街道治水铁军历时三年的攻坚答卷: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已变为“碧波荡漾”,昔日人们掩鼻而过的场景,也已变成居民们亲水而居的和谐画面。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场治水不仅荡清了河道淤积的历史欠账,更冲刷出了干部群众的信心与合力。

三年攻坚:从忐忑到笃定

4月7日上午10时,西区街道翠虹路“厂网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李宁远和工友们正忙着进行收尾工作。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但他们的动作却愈发利落:“早点弄好,市民就能安心出行了。”作为中山公用城市排水公司西区街道负责人,李宁远手机里存着三组关键数据:三年奋战,完成排水管网普查470公里、检测290公里、修复46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与地下“毛细血管”较量的日夜。

西区街道彩虹绿洲公园。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据李宁远介绍,西区街道地下管网十分复杂,需要通过细致的普查和检测来摸清其走向和缺陷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修复。为此,他们加班加点,全方位摸清存量管网家底,努力将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系统设施短板逐一补齐。

当项目推进到昌秀路时,考验接踵而至。施工期间,工程车刚开进城中村狭窄巷道,李宁远的心就悬了起来:作业面距民宅最近处不足两米。但令他意外的是,周边居民不仅主动配合挪车让道,还送来矿泉水和水果。“那种被理解的感动,比完工验收时的掌声更珍贵。”

市民在彩虹绿洲公园带娃散步。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但攻坚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中山公用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员林启燊对熙华路的治水工程记忆犹新:这个内涝严重的片区,每逢暴雨就会形成约800平方米、深达0.4米的积水区,居民蹚水出行、沿街商铺苦不堪言。“当时质疑声像暴雨一样砸过来,我们只能顶着压力昼夜赶工。”终于,团队抢在汛期前完成530米的雨水管铺设,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内涝情况。“如今我的心里,也从最开始的忐忑,变成了笃定与骄傲。”

治水育才:从“小白”到能手

“小时候敢在河里游泳,后来水黑了、臭了,大家都绕着走。”西区街道治水专班工作人员梁景淳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目睹了河涌从“生命之源”到“避之不及”再到“重获新生”的全过程。2023年刚加入治水队伍时,他坦言“心里没底”,但如今巡河时,看到岸边垂钓者增多、晨练者欢笑,自豪感油然而生。“新时代的治水,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与梁景淳同期加入的杜德成,用手机记录着西区街道治水后的蜕变。他回忆道,2023年初入职时,他还是一个连年终总结都要向同事请教写作方法的“小白”。“整理图片时才发现,河涌从垃圾漂浮、黑臭刺鼻到水质清澈、异味消散,群众从掩鼻绕行到驻足休憩,这种变化让我真切感受到工作价值。”如今,在领导和同事帮助下,杜德成已成长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治水队员。

事实上,年轻干部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领导干部的身先士卒。市下派西区街道治水工作组组长施子海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既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建立住建、水务、生态环境多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市级工程与西区项目精准衔接;西区街道治水负责人陈尧聪带领团队对14条河涌进行分析,主笔编写了《西区街道水污染深调研报告》,并结合各河涌的特点,制定“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还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及社区召开治水研判会,逐一解决治水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推动西区街道治水工作稳步向前。

长效管理:破解“治理—反弹”怪圈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市民来说,治水最怕“一阵风”整治。如何破解“治理—反弹”的怪圈?市下派西区街道治水工作组成员张毅科给出了答案:“我们在充分听取居民以及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治理策略,最终创新构建了‘河长+智慧监测+群众监督’的全周期管理体系,目的就是要彻底打破治理后反弹的恶性循环。”

在西区街道生活了40余年的市民黄凤花,对这种长效管理的新模式感受颇深。“我见证过多次治水,往往过两年又打回原形,但这次真不一样!”她指着河长公示牌上的二维码说道,“就在上周,我注意到一个异常的排水口,随即扫码反馈,出乎意料的是,当天就有人前来检测和处理。更令我惊喜的是施工安排的人性化——原本担心施工会阻塞交通,但实际上施工团队采取了昼夜分段作业,确保了我们日常出行不受影响。这样的管理机制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

“长效机制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而是刻在百姓心里的信任。从最初质疑到主动扫码监督,居民的笑容就是我们工作成效的最好证明。”在焕然一新的狮滘河畔,张毅科感慨道。

记者 王蔚然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