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的厚重温度,中山五桂山石莹桥村红色基因从未褪色丨中山抗战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01 来源:中山+

雨后的暖阳,照耀着中山五桂山石莹桥村。1944年10月,在中区纵队党委领导下,来自各乡的100多位代表齐聚石莹桥村祠堂,按“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各抗日党派成员和群众代表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选举产生了中山县行政督导处,为中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政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成立地(历史照片)。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成立遗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街道石莹桥村文化中心,原为石莹桥村祠堂。记者 余兆宇 摄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五桂山街道石莹桥村,在今日与过往的交汇与共鸣间,触摸历史的厚重温度。如今,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成立遗址,已成为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石莹桥党群服务站。十六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的故事,在这里代代传唱。

从烽火建政到党群连心

在石莹桥村槟榔山路旁,一座融合现代功能与历史记忆的建筑默然矗立。堂前池塘平静如鉴,游鱼倏忽往来。抗战时期,五桂山区战时联乡办事处和中山县行政督导处在此宣告成立,为中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政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记者跟随珠江纵队革命后代和村干部由古氏宗祠一路到此,听他们讲起过往的故事。

近年石莹桥村得到很大改善,旧貌换新颜。记者 余兆宇 摄

“如果光有部队,而没有民主政权,五桂山就不能成为敌后抗战根据地。”珠江纵队革命战士黄旭后代黄跃进娓娓道来。1944年初的五桂山区,抗日烽火正燃。彼时的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已拥有142个村庄、5万多人口,军民迫切需要一个稳固的民主政权来巩固胜利果实,解决部队的给养、医疗和兵员问题。当年10月,在中区纵队党委领导下,来自各乡的100多位代表齐聚石莹桥村祠堂,按“三三制”的原则,选举产生了中山县行政督导处。

民主政权的建立,对巩固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桂山区虽然不大,但群众基础好,军民一家亲,这是它作为根据地的优势。部队有需求,群众便会应声而起,协助隐匿、组成民兵支援。”黄跃进说道,中山县行政督导处相当于民主政府,做的是地方事务和老百姓的工作。

岁月流转,石莹桥村祠堂已然湮没于历史长河,而红色基因从未褪色。2006年6月,这里被中共中山市委核定公布为中山市革命遗址,并定为中共中山市委党史教育基地。2008年,村里在祠堂原址上建起石莹桥文化中心。如今,这里成了石莹桥党群服务站,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阵地。“服务站里有可供村小组开会的配套设施,还配备了一个侨联室,平日里村民们也可以到服务站联络、休憩。”五桂山街道南桥村党总支委员古嘉胜说。

沉重如磐 以铭记告慰先烈

从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成立遗址出发,驱车两分钟,记者与黄跃进、村干部一行便来到石莹桥十六烈士纪念碑。溪流潺潺流淌,时有小儿垂钓戏水,小桥流水背后青山如黛,山脚下的巨大青石隐隐透出深红的血色。烈士纪念碑肃穆矗立,碑身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愈发沉静。每隔三五天,这里都有人自发献上鲜花。

1945年5月8日深夜起,日、伪军以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出动4000多人,兵分六路,向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次日,16名游击队员从石鼓挞突围后来到石莹桥附近,由于敌人搜索严密,他们被困于大石托山上的炭窑内,整整七天滴水未沾。一名队员下山侦查时不幸被捕,敌人立即出动大队人马搜山,其余队员由于多日未进食,身体极度虚弱,无法转移而全部被俘。

抗日民主政权中山县行政督导处暨五桂山区战时联乡办事处成立遗址。记者 余兆宇 摄

“面对酷刑审讯,游击队员们英勇不屈,拒不透露游击队的半点情况。敌人无计可施,恼羞成怒,将他们拉到了石莹桥溪边的大石头上进行惨无人道的肢解。壮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大石,染红了山溪。”黄跃进沉痛讲述道,“日军撤离后,村里的党员便动员群众,把烈士们的遗体掩埋在此。”多年来,黄跃进与其他革命后代常到此献花缅怀。

1992年春,中共五桂山镇委和五桂山镇人民政府立碑纪念这些为祖国英勇献身的游击战士,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字,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政委梁嘉所题,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勿忘先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的一切。纪念碑前,记者偶遇了特地带着两个孩子前来瞻仰的五桂山居民杨海燕。“今年女儿6岁,儿子11岁了。现在我们能过上这样踏实、安稳的好日子,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希望孩子们通过回望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她说,重走抗战路,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山脚这块烈士们就义的大石头,如今被村民们称为“㓥人石”。由于它处在入村的必经之路,每有道路修缮工程,村里都会怀着敬畏之心有意避让。“比起展馆里的展品,十六烈士纪念碑和大石头给游客、村民们带来的感触更为具象,也要沉重得多。”古嘉胜告诉记者,这里,成了人们重走五桂山区抗日战争革命遗址的必到之处。

伫立在石莹桥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记者 余兆宇 摄

据介绍,2021年起,五桂山街道牵头打造了“珠江纵队革命历史文化之路”“红色美丽南桥乡村振兴之路”2条文化旅游线路供游客参观学习,以看展览、听讲解、实地参观等形式,重温当年发生在这一区域的抗战历史。遗址在节假日时人流如织,接待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培训、主题党日活动、群众参观研学、大中小学生主题活动等,累计接待超19万人次。

走访尾声,记者随村干部来到村民古玉梅老人的家中。“很高兴!村里现在建设得很好,来村里重走红色线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老人用客家话告诉记者。去年,石莹桥村开展了农房风貌改造,如今村路整洁、村容美丽,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而那份红色的印记,始终烙印在人们心里。“我们这有两张名片,一张是绿色名片,另一张就是红色名片。前者是绿水青山、生态秀丽,后者则是红色基因已深入村民骨髓,我们从小就是听着村里的老人家讲革命故事长大的。”古嘉胜说。

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石莹桥村的一砖一瓦与绿水青山,诉说着热血铸就的过往,又指引着人们在铭记中通向更好的未来。

见习记者 方馨娉 实习生 郑雨欣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文盾校对——用科技,守文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