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小榄?
发布时间:2025-04-22 来源:方志广东

这里
是名震一方的岭南“菊城”
菊影摇曳千年
岁岁黄花酿作满城鎏金

这里
是珠江潮涌处
春风先行地
曾诞生了全国第一个
公开报道的“农村万元户”
广东省首个“亿元村”
如今位列全国镇域经济500强第17位

这里
是广东省中心镇 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之一
中山市工业强镇、商业重镇

这里
是中山市小榄镇

膏腴之壤 物产丰盈

小榄镇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中山市西北部,北靠飞驼岭、插旗峰、座鼓峰、石冈和凤岭,水网密布,被东海水道、小榄水道、拱北河等环抱,山明水秀、景色别致,艺菊蔚然成风,历史上有“榄山”“榄溪”“小柴桑”“菊城”等雅号。

2004年,小榄镇举办(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同年,原文化部授予小榄镇“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称号(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据《中山市小榄镇志》记载,公元前214年,小榄地域是由大榄、小榄等小岛屿组成的南海古海湾边陲岛屿群,小榄因形似橄榄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属香山县宁安乡(含大榄、小榄、海洲一带),为小榄建村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宁安乡改称大榄都。清道光七年(1827年),易名榄都。清光绪六年(1880年),改称榄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称小榄区、小榄公社、小榄镇。2021年7月,原小榄镇、东升镇撤并为新的小榄镇,镇域面积147.3平方千米,辖23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2024年总人口76.6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3.6万人。2024年全镇实现GDP586.4亿元。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小榄镇发展成为外贸出口商品的生产基地,菊花肉、荼薇花肉、脆肉、脱水蔬菜、水果、花木等20多种名牌特产远销海内外

深厚的菊花文化底蕴,造就了小榄镇丰富多彩的菊花饮食习俗。小榄人以菊入馔,制作出菊花炸鱼球、菊花肉、菊花水榄、菊花八宝糯米饭、菊花鱼羹、菊花沙拉等美食。

菊花宴(来源:小榄镇档案馆)

此外,小榄还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山脆肉,其由草鱼经喂养蚕豆培育而成,肉质紧实、口感爽脆。2005年,“东裕”牌脆肉鲩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2006年,原东升镇获原农业部渔业局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称号;2020年,中山东升脆肉鲩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菊花脆肉鲩(来源:小榄镇档案馆)
脆肉鲩片(来源:小榄镇农业农村局

产业雄厚 经济繁荣

小榄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五金制品、电子电器、服装制鞋、化工胶粘、印刷包装、饮料食品、LED、办公家具、装备制造9大支柱产业,打造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办公家具重镇、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业基地、中国内衣名镇、中国半导体智能照明创新基地、中国智能锁产业基地、中国门业重镇、中国脆肉之乡8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底,市场主体突破10.6万户,拥有“四上”企业1494家、亿元以上企业250家,有华帝、长青、木林森、中顺洁柔、三和管桩、力王、正业7家上市公司。

小榄镇北部,摄于2023年11月(来源:中山市小榄镇档案馆)

小榄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核心区,水陆交通便捷,“两纵两横一支线”五条高速穿城而过,拥有7个高速出入口、2个城轨站和1个货运港口,实现镇内15分钟上高速、60分钟直达广深。

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小榄镇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加快创建全市唯一的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布局建设占地6000亩的核心区,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式扩容提质。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5家、省级118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高新技术企业4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4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36家。2024年9月,小榄智能锁具产业集群获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中山市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小榄镇向来重商、尊商、扶商、爱商,民营经济体量占比达99%以上。小榄镇政务服务中心成为首批“广东省区县级政务服务标杆大厅”,致力打造全市一流的营商环境。小榄镇商会是全国“四好”商会、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会员规模超1200家;同时拥有22个行业协会和行业联会,为广大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让企业家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小榄镇东区工改项目(来源:小榄镇东区社区)

传统文化 历久弥新

拥有870多年悠久历史的小榄镇,特色文化百花齐放,汇聚了一批广府文化精华,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菊花文化)之乡”“中国菊艺之乡”“中国书法之乡”,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包括1项国家级非遗——小榄菊花会、3项省级非遗——小榄赛龙艇、小榄民间刺绣、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以及7项市级非遗。小榄的菊花、书画、曲艺、刺绣在广东颇有名气。

清乾隆时期的绣品(来源:小榄镇档案馆)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来源:小榄镇档案馆)
小榄花灯扎作(来源:中山市档案馆)

国家级非遗——小榄菊花会是“菊城”小榄的一大金字招牌。自清乾隆年间的“菊试”起,菊花会已陪伴小榄这座岭南名镇走过200多年。2006年,小榄菊花会被国务院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岁岁黄花,菊韵流长,如今小榄菊花会已发展成为一场集赏菊、赛菊、吟菊、画菊、菊、传统艺术展演于一体的民间艺术盛宴,菊花栽培、菊艺扎作、造景等技艺不断推陈出新。

1994年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1985年,在小榄人民公园内举行的“小榄乙丑秋菊欣赏”展(来源:中山市档案馆)
2007年,小榄镇承办第九届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小榄镇内有一批道路、经济联合社、企业、学校以“菊城”命名。菊花文化已然融入小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4年秋,适逢“1994年甲戌小榄菊花大会”30周年,小榄镇以“潮起湾区 花香菊城”为主题,高规格举办小榄菊花会。主展场面积约350亩,共展出主题菊艺造景28组、花境15组、菊花品种1000多种,场内设置菊艺造景区、名菊荟萃区、花海区、文艺展演区、文化展览区、美食区、创意集市区、休闲开放区等八大区域,以花入艺、以花入馔、以花融文,充分展现“菊城”小榄的文化魅力。

2024年中山市小榄菊花会现场(摄影:陈林添)
2024年小榄菊花会造景(摄影:黄秋文)

小榄乡民依海而生,孕育了水上飘色、龙艇竞渡等水乡风情浓郁的传统民俗活动。

水色匝曾是小榄水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是小榄水上飘色环游的主要水路。小榄水上飘色始于明末清初,当时的小榄乡间,每逢正月上元、七月中元或遇庙宇开光、神诞,人们多建醮酬神,扛抬神像游镇,祈求安康太平。各坊以人物为造型、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把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戏曲角色游行,随从神驾,俗称“彩色”“出色”等,又称“赛色”“赏色”。

发展至清朝,水色匝除水色巡游外,每年还举办龙舟(五人飞艇)比赛活动。

2012年,小榄镇水色造型巡游活动现场(摄影:谢有权)
2012年,小榄镇水色造型巡游活动现场(摄影:欧阳益洪)
水乡小榄举办的五人龙舟竞渡 (摄影:欧阳益洪)

当前,作为第二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小榄镇积极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开展赛龙艇、洪拳、花灯、刺绣、陶艺、广东粤剧、中山民歌(咸水歌)、舞龙舞狮等非遗项目传习、展演活动。依托菊花、荼薇花、脆肉等文旅资源,小榄以“春品荼薇秋赏菊”为主线,创建“小榄菊花会”“小榄荼薇文化”“中山•小榄脆肉鲩美食文化节”等文化节品牌;建成小榄菊花园、双美府音乐创意园、樱花里网红街区、康公屿创意园、沙口粮仓等文旅创意园,拓展“一园多区”文旅产业空间。人们在家门口就能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与新时代的精彩碰撞。

脆肉鲩美食文化节盛况(来源:小榄镇农业农村局
2023年国庆节期间,小榄镇文旅嘉年华活动在新市社区康公屿举行(摄影:陈健鸿)

体育方面,小榄镇大力发展毽球、棒球、围棋、龙狮、赛龙艇等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成功举办世界毽球锦标赛、亚洲毽球赛、亚洲杯女子棒球锦标赛、亚洲U12棒球锦标赛等国际大型赛事,先后荣获“中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毽球之乡”“中国围棋之乡”“中国国际跳棋之乡”“中国青少年拔河示范单位”“中山国际棒球小镇”等称号。

2025年3月,由熊猫纪念球场和新建球场组成的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落成(来源:广东熊猫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3月18日,2025年中国棒球联赛(中山站)在中山国际棒垒球中心举行(摄影:卢志荣)

绿色和谐 开放宜居

小榄着力打造绿美和谐宜居环境,打造出盛丰社区、高沙社区等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社区),涌现了圆榄山文化公园、中山西北组团儿童公园、新胜江滨公园等公园和一批村(社区)街心公园。

小榄镇圆榄山公园(摄影:陈林添)

镇内大力推广新能源产业和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北区社区福兴新村实现近零碳排放的做法获得广泛认可。通过建设智慧充电设施,小榄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形成国内智慧停车充电小镇的新特色。在全市率先启用智慧停车系统,建成智慧停车泊位近1000个,居民出行迎来了新体验。

小榄镇新市社区,摄于2022年2月(摄影:陈林添)

小榄镇不仅是广东省教育强镇,也是中山市义务教育发展均衡镇,拥有完善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首创“积分入学”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在医疗方面,小榄镇拥有公办医院2家、民营医院6家及其他医疗机构超100家,基本实现卫生服务站全覆盖。随着陈星海医院创建成为全国首家粤港共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小榄成为了全国唯一拥有两家镇属三甲医院的镇(街道)。

小榄镇永宁社区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摄影:宋健如)

小榄,这个产业基础雄厚优势明显的湾区城镇、现代化创新型的智造之城、配套优质多元的宜业之城、绿色和谐开放的宜居之城、文化特色繁荣的活力之城,将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开展企业培育、榄商回归、社会治理三项破局行动,实施融湾入圈、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民生福祉四大提质工程,在“再造一个新中山”的征程上再续新篇!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