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暖阳洒在中山市港口镇十号涌。河水清澈,岸边水杉迎风摇曳,如茵的草地上年轻人野餐正酣,欢声笑语不断;环河碧道上,慢跑者步伐轻快,孩童蹒跚学步,邻里闲话家常,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谁能想到,这条亲水平台,曾是生活排污肆虐的“重灾区”。过去,污水横流、恶臭弥漫,周边居民避之不及。而如今的转变,得益于三年来港口镇治水干部的不懈努力和群众的支持。截至目前,港口镇辖区域内83公里农污支管、33.27公里污水管网建成,35个小区雨污分流,410间企业污水应收尽收,7177亩养殖池塘尾水得到整治。

曾经的无奈:
黑臭河涌成“心头病”
过去,港口镇十号涌周边的居民常被这条河涌折磨得苦不堪言。十号涌全长1.04千米,如一条纽带贯穿住宅小区、公共建筑与民居,但整治前,它却沦为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隆胜社区居民吴荣堂回忆起往昔,不禁摇头叹息,“以前这儿河道上垃圾漂浮,水体黑得发亮,还散发着阵阵恶臭,一靠近就想作呕,更别说在这儿休闲娱乐了。一下雨,河水就变得‘黑蒙蒙’的,污水四溢,走在河边肯定能闻到那股臭味。”吴荣堂提到,临河而居的群众简直深受其害,那时候的生活环境太差了,根本无法开窗通风。

新港社区居民、家住保利国际怡方花园小区将近7年的杨秀云表示,不仅如此,十号涌周边的绿化也十分糟糕,树木稀疏,毫无生机。这条河涌过去成了大家心中的一块“心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与十号涌境况相似,大破浪涌的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地质条件也不理想,周边群众对此忍耐许久。民主社区居民林洪光在大破浪涌附近居住多年,他回忆道,“几年前,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都排入大破浪涌,大家路过时都得捂着鼻子。周边还有不少学校,学生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深受其扰。”
艰难的治理:
齐心协力共克难关
中山市治水攻坚战开展三年以来,港口镇围绕“六污同治”的技术路线,坚持“清淤、截污、纳管”齐头并进,一场与污水的“战斗”就此打响。
港口镇治水干部郑军感慨,“刚开始做农污治理的时候,困难重重,一点点信心都没有,从零开始,因为边做边学,项目推进很慢。”
清淤是治水的关键一步。但清淤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的李阳说道,“大破浪涌的水流向复杂,地下管网也错综复杂,地质条件还很差,尤其是在汛期,一些排水口被淹没,施工场地和周边道路都受到影响,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施工团队并没有退缩,他们不断调整施工方案,重建雨水管道,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截污和纳管同样困难重重。在这个过程中,施工单位广东腾盛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的陈小聪遇到不少困难。“施工要占用一些私人地块,这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一开始抗拒情绪很强烈。”陈小聪说道。为了取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镇农业农村局、社区工作人员和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多次上门沟通,向居民详细解释治水工程的意义和好处。经过多方反复协商,居民们的态度逐渐转变,开始支持治水工作。
在治水过程中,社区网格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开始的时候,十号涌边的树木稀疏,在治水工作推进过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绿植;水体治理方面,社区常态化安排网格员每天进行大排查,除了发现偷排行为及时举报外,杂物也会及时清理。”港口镇新港社区党委委员徐泽豪介绍。日常巡查时,网格员们时刻留意着河涌周边动态。只要看到散步或钓鱼的居民有往河涌扔生活垃圾的举动,便会迅速上前,礼貌劝阻并耐心提醒。历经三年持续不断的治水攻坚,加之网格员日复一日的宣传引导,临河居民的环保意识大幅提升,各种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
焕然一新,水清岸绿获赞赏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十号涌和大破浪涌终于迎来了华丽蜕变。曾经的黑臭河涌如今已变成了深受市民喜爱的亲水平台,成为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郑军提到,“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工作人员坚持上门讲解,让村民看到治水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已经治理好的群众周边环境越来越美。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支持我们,还有村民主动给工作人员、施工队送凉茶、煲绿豆汤。”郑军喜笑颜开,“群众态度的转变,让我们充满了动力。”
和朋友们在十号涌草地上野餐的市民韦先生,直言非常喜欢这个亲水平台。韦先生笑着说:“现在这里的环境太好了,绿化好,空气清新。年轻人平常上班忙,就喜欢来这种亲近自然的地方放松。”杨秀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变化太大了,现在经常带孩子出来散步,早晚遛狗,心情格外舒畅。”

大破浪涌缓缓流淌着,岸边的美人蕉娉娉婷婷,沿阶草茂密。林洪光说:“经过三年的截污清淤,大破浪涌的水质清澈了,河里有很多鱼虾,居民吃完晚饭经常在碧道散步、钓鱼。”
十号涌和大破浪涌的变化只是港口镇治水成果的一个缩影。目前,港口镇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一)涉及的40条河涌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累计完成铺设截污管道69.3公里、管道检测43.6公里,岸线新建及修复11.5公里,并已完成移交工作。非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五乡、大南联围流域)仍在推进中,并不断取得新进展。
记者 高倩荷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