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中山市红十字会志愿者代表系列报道——
潘菁华: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人与人连结的快乐和大爱
发布时间:2023-01-03

导语:中山市红十字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队长、曾经是红十字会“爱心桥”热线站长、中山市慧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致力“临终关怀”的宣传推广者……潘菁华是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义工生涯近30载,是不少老志愿者口中的“常青树”。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名在心理咨询领域耕耘十多载的志愿者原本是一名理工女——199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工系的她并未接触过心理咨询,也完全没想过自己会走上心理咨询师的道路。在她心中,志愿服务已经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不仅从中收获了爱与友谊,还收获了更多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

图片1.png潘菁华(左二)与队友参与中山慈善万人行元旦百家企业义卖嘉年华活动。

历程:理工女转职心理咨询师,志愿服务近30载

一身中式素衣,说话轻声细语,在工作室所在的旧式岭南民居窗口前,一缕阳光轻轻划过前厅,反衬着她的脸颊,静静坐在沙发一侧的潘菁华此刻像是娴静稳重的学校老师。实际上,身为心理咨询师的她,已经参加服务志愿近30年。

加入中山红十字会的契机,要追溯到她的童年教育和早期的义工生涯。“在我们那个年代,学雷锋就像喝水吃饭一样平常,大家都很自发地去帮助身边的人。”潘菁华回忆道,70年代掀起全民学雷锋,自己就曾经与小伙伴一起去帮助附近的贫困老人,同时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外婆也乐于助人,常常对周围邻居施以援手,哪怕90岁了也依旧如此。这样的言传身教和社会风气,让潘菁华逐渐萌生了做志愿者的念头。

在大学里,她保持了这一股热心肠:大一时主动参加1991年华东水灾的义工活动;当年年底,自己无意得知有一名男孩出现大面积烧伤,家中没有足够的治疗费用,于是和同学一起凭着一腔热血去筹款,最终筹到了1000多元。她还记得,自己买了一辆黄色的遥控车,连同筹款送到孩子和他父母手上时对方感激不已的场景。后来,她不时抽空探访和陪伴孩子,直到自己毕业。

1992年,潘菁华选择来中山工作,曾经尝试去做义工,但当时没有正式的组织,很难获取人们的信任。“我曾碰到有人在路边摔伤,自己带着急救药箱主动迎上去,对方却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帮助”,她表示,甚至走在村子里看到村民想主动帮忙,也都屡屡被拒绝。

这些尴尬的场面让她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找到一个正规的组织,才能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当得知中山市红十字会招募志愿者后,第一时间主动申请加入,正式成为了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

图片2.png潘菁华与志愿者参与慈善万人行服务。

一开始,潘菁华和其他志愿者一样被安排去家庭探望受助者。在这个过程里,她发现与受助者“心贴心”建立联系,比送救助物资更有意义。”潘菁华说,当年,中山市红十字会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自己也参与其中,了解心理咨询师这一领域后,主动学习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004年,随着自己所在的单位改制,潘菁华毅然做了一个决定:暂停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此后,她就一直参与红十字会的扶贫济困等人道救助志愿服务,通过“爱心桥”热线长期服务中山有需要的困难群众,也参与到汶川地震的善款及救援物资的接收及整理工作中。

“在红会,我能学到心理咨询、应急救护等知识,认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它不仅会推动自己坚持从事志愿活动,更拓宽了自己生命的宽度。“,潘菁华认为,红十字会是一个促进自己成长的组织,自己可以在红会这个连接爱的平台上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发挥所长,实现理想。

理想:低调做事,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志愿者

“爱心桥”热线成立的初衷不仅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求助,也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赋予了专业的心理力量,心理咨询师队伍一度多达200多人。每天接听热线的志愿者也会安排1-2个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红十字会领导的支持下,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为心理咨询师团队讲课,学习更多的心理危机干预等专业知识,提升了心理咨询服务能力。

图片3.png中山市红十字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为市民提供义诊。

谈起当年的志愿服务,潘菁华有着很深的感触。从一开始没有小车、坐公交、开摩托车,甚至走路去乡镇做志愿者,走遍全市各镇街,探访过多个社区,自己并不觉得条件艰苦。相反,她在这个过程里,看到了人与人的连结。“在别人眼中,志愿服务可能是一种帮助,但这更像是一种人与人的连结。正如我看见你口渴了,我给你倒杯水一样的自然而然,这正是我所希望做的事情。”。

这个“连结”既是与求助者的连结,也是与一同从事志愿服务的义工连结。对于求助者,潘菁华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无条件信任。她还记得,有个孩子致电自己,向自己报平安——此前这个孩子一度离家出走,自己在大风大雨的天气里不断寻找,终于在天桥底下发现了他,经自己反复劝说后终于愿意回家。“他主动与我联系,告诉我不会再做傻事,让我安心,这一刻自己感受到在用心付出时,获得孩子宝贵的信任”,潘菁华回忆起来依旧觉得感动,自己此刻虽不是他的家人,却更胜于他的家人。

甚至有时走在街上,潘菁华也被救助家庭认出来,一句感谢能让她开心许久。对于某些家庭,她甚至跟进联系二十多年之久,就像结识朋友一样。

同时,在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中,潘菁华同样认识了不少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互相建立了很深的友谊。

潘菁华认为,在公益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利益关系,只存在人与人之间纯粹的真诚和信任,让志愿者与求助者存在于透明、开放、平等的关系中,这一点是无比珍贵。对此,内心的纯粹让她坚持简单而低调的志愿服务工作。

“做慈善并不是只有钱才能做,慈善之门永远为所有人打开,摈除功利心,志愿服务更纯粹才能走得更远”,潘菁华说,选择不再做一个工程师,而是咨询师、志愿者的时候,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上,甚至是到外省助学、心理服务等等。

认识:用对心理咨询,或能改变人的一生

对于心理咨询,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包括中山在内已经有了心理咨询机构,不过在潘菁华看来,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有误区。

“部分人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两个极端——过于病理化或过度忽视”,她表示,部分人把某些行为简单套用诊断标准,认为“心理疾病”是很严重的问题,好像不能治愈一样;反过来,有人却认为这不是问题,只要自己想通了就好了,却没看到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潘菁华认为,这些时候不是“人出现了问题,而是人遇到了问题“,进而影响了他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去面对并解决问题。

潘菁华表示,虽然相比过去的不理解不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但是像她们一样持续专业的学习和体验督导的人还是太少了。“找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很难。国内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有过百万人,但实际从事心理咨询的只有5-6万,其中真正称得上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就更少了。”潘菁华认为,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只是个开始,心理咨询需要长时间的系统培训、学习和实践,哪怕自己从业十几年也只是在路上,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和成长。

“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个助人自助的工作,我会用60%的时间用来从事有收入的工作,40%的时间用来从事低收入甚至是没有收入的公益性工作。”潘菁华说,心理咨询可能是少数不能单纯用志愿服务时数来评价志愿者的,譬如自己曾为某个爸爸患癌去世而存在轻生念头的高三男孩服务,整个过程共5次,总时长不过几个小时,但这个孩子放弃轻生重新上学。“有些志愿者哪怕一年只能服务一次,但这一次如果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种帮助就是巨大的。”

图片4.png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为市民科普心理知识。

此外,心理咨询技巧加上应急救护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更多的勇气去帮助他人。例如曾在高铁上偶遇旅客发生意外,呼吸困难,身边人大喊救命,可以挺身而出,运用应急救护和心理学的知识,让旅客恢复平静。

目前,中山市红十字会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现有数十名心理咨询师。除了咨询服务外,服务队还会进行社会科普和进校园讲课,让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作为红十字会其他多支队伍和项目的配套,心理咨询师的队员还会因应求助者的需要,参与到应急救护、暖心家园等多个项目中,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和服务技巧去帮助求助者。

心路:在志愿服务中感受人间大爱和快乐

在潘菁华看来,心理咨询师不能像其他职业一样用金钱来衡量,因为在治愈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在后半生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做公益能使我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潘菁华曾经探访过精神病人和他们的家庭,部分精神病人年纪已达四五十岁,父母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暴力倾向者甚至会伤及自己的父母。“即便如此,父母还是无条件地维护他们,你能看到他们对孩子的怜爱,哪怕今天多吃了一口饭都是快乐的。”潘菁华感慨道,普通人看到他们所处的环境,都会忍不住皱眉头,但是在自己的眼里,只会看到他们彼此间的真情实感——这一刻生命所绽放出来的光芒和爱,都足以消解世间上不如意的一切。

潘菁华认为,作为志愿者,受助者在情感到给予了自己很多。“很多人问过我类似的问题,你去做义工,看到那么多如此悲观、悲惨的一面,会感到不快乐吗?恰恰相反,我被他们感动,从他们身上真正明白了快乐和爱的含义”,她说,哪怕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发现这些个案都没有被放弃,家里人依旧对他们如初,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

潘菁华说,作为志愿者,身上有着莫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相比普通人怜悯的视觉,她会更关注如何帮助受助者,让他们过得更好。

图片5.png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队员合照。


◆文字:萧倩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言良◆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