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云35岁时,他对别人这样阐述自己的愿景:“阿里巴巴将做成什么样?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硅谷。”这一豪言壮语,和后来频频出现在市场关于信仰、梦想的言论,让别人把他当成偏执狂,甚至是骗子。 然而,等着看他笑话的人,在上周末应该都感到丝丝失意。这个貌不惊人、毫无富贵相之徒,竟然在他创业15年,自己迎来“知天命”的人生阶段时,成为全球焦点。上市后的阿里巴巴,也一举成为仅次于谷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联网公司,218亿美元融资,首日大涨38%,市值2314亿美元,超过了2013年葡萄牙的GDP。 阿里上市,改写了两个国家的富豪榜,马云和孙正义由此各自跃居中国和日本的首富。在阿里公司内部,成千上万的普通员工变身为百万富豪。这场来自华尔街的“豪门盛宴”,难免汇集了公众火热的目光。 微信好友圈,马云成为了热点,一时之间,挂着马云名头的各种名言充斥其间,马云的故事,突然之间变成了成功学的一种代表。在美国纽约的好友说,华尔街的疯狂状态,让她作为一个中国人,竟然倍觉激动。 确实,阿里的神话,无论是对于业界,还是国人,都带来了诸多观念的冲击和思考。正如德国《商报》所言,阿里巴巴的成功在于它衔接起了当今的两大趋势:互联网经济兴起和中国崛起,这两个趋势都是无法阻挡的。 对于一些正在创业或者守业的人而言,马云是让人羡慕的。他有一个堪称完美的团队,从上至下,有放弃百万年薪加盟前途未卜的阿里、深谙资本运作的专业人士,也有善于宣传敢于说话的媒体人,生动地诠释着阿里的每一个创意。马云确实是幸运的,在无数创业者陷入资金困境苦苦挣扎之时,他却获多家著名风投的青睐。这一切都像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 马云和财经作家吴晓波私下聊天时说,他未来阿里巴巴变成怎样的公司,也没有答案,他说,“做企业就像搭房子,今天在这开一扇窗,明天在那儿造一扇门,后天放一个茶几、大后天又放一个沙发……放着放着,房子就像一个家了。”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马云确实很少谈具体目标,他口中总是梦想和信仰。他一路走过来带点偏执的自信,并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甚至不是一般追随者可以看透的,然而,他却很好地用摸不着看不清的梦想和信仰,凝聚了一堆有慧眼的人。在阿里巴巴上市当天,马云选择了八位敲钟人,其中有淘宝店主、客服、农民店店主、海归创业者、快递员、美国天猫卖家。这几个代表了阿里巴巴“生态链条”的人,足以证明阿里巴巴已经超越了单纯的 “互联网”概念,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这个马云一手创造的生态网才是成功的关键。也许,从一开始,阿里就没有想过以技术取胜,但这种崭新的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再次展现出可贵之处:原来真的有些东西,不怕你做不到,只怕你想不到。 有人说,阿里巴巴身上有着更多象征寓意,它曾是普通的小微企业,15年时间却成长成为电商领袖,并以在美上市达到巅峰。但是,阿里在中国的神话,还能复制吗?这个问题,似乎不仅关系企业的成长,更是决定了如今整个经济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 今天,我们所看到,阿里旗下的天猫、淘宝等占到中国电商市场的8成,客户四五亿。从上市后的市值,以及未来各行业的成长空间来看,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耐不住寂寞的互联网时代,从来不缺乏天马行空的创新,只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未来国内的土壤要再孕育一个阿里巴巴——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实现了。 黄汉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