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中山这场活动上,专家现场为家长支招
发布时间:2023-04-18 来源:中山日报

4月18日上午,中山市第三期“中山家话”活动在中山市岐江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为主题,现场聚焦当前家长困惑和焦虑的问题,邀请中山的教育专家、幼儿园负责人、小学负责人,为家长“支招”,探索家园校共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

本次活动由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中山市家校共育研究中心、中山市岐江实验小学承办。

家长提出担忧,专家现场支招

“作为幼儿园家长,我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没有负担地玩乐,但是又特别担心她到了小学学习跟不上,尤其是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识字量就已经破百甚至破千的时候。”“孩子在幼儿园每天都很开心,我特别担心他到了小学坐不住,遇到课堂纪律后觉得小学不好玩了。”

活动伊始,两位来自乐沛儿幼儿园、中山市岐江实验小学的家长就敞开心扉,抛出了他们内心关于幼小衔接感到“棘手”和困惑的问题。


活动现场。  通讯员供图

本次圆桌论坛现场,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互动交流,共分为五个交流环节,包括“谈困扰”,家长担心什么;“谈做法”,校园做了什么;“再探讨”,家长谈满意度;“深研究”,专家科学指导;“明方向”,校园有什么工作展望。

“自我价值感强的孩子,才愿意用积极的反应去适应社会,家长要用赞赏替代打压。”在现场,中山市华侨中学心理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组长陈晓新,在回应家长的问题时,围绕“赋权增能”这一关键词,指导家长从“培育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提升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给孩子最坚实的关系支持”三个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教育专家认为,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他未来的事业就会成功,也不一定意味着未来人生就幸福。”陈晓新提醒家长,孩子拥有与社会交往、情绪调控的能力,非常重要。

儿童教育专家、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姝静,则为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明晰方向、优化路径。

“幼小衔接真正要做好准备的,是成人、幼儿园和小学。家长的观念首先要有所改变,不应该把幼儿园、小学的教育割裂来看。”李姝静表示,幼儿园的教育,实际上一直在专业性的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大量的绘本阅读中,帮助孩子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去发现文字,在儿歌、童谣学习中积累丰富的发音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技能不断增强,为他们上小学进行层层铺垫。

李姝静建议,学校和家庭要坚持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立足儿童长远的发展,遵循《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学校积极面向家长开展相关的宣传培训,构建“家园校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的良好教育生态。

“中山家话”是家校共育品牌活动

记者了解到,“中山家话”是中山市家校共育研究中心的品牌活动,中山市家校共育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已举办了两期“中山家话”论坛活动,包括“如何做好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开学开好头,家校共家话”论坛活动。


活动现场。  通讯员供图

“多年来,幼小衔接一直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孩子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中山市家校共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赖立章介绍,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一直非常重视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举办了各项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的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赖立章提到,与此同时,中山市岐江实验小学以幼小衔接的市级重点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并与石岐街道的5所幼儿园,组建了中山市首个“幼小科学衔接教育科研联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可通过多方面进行,包括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做好入学准备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关注儿童在入学适应方面的需求、家庭践行科学育儿的理念、配合学校开展衔接教育等方面进行。”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德育科科长杨文表示,通过多举措,让孩子们带着对小学的憧憬和向往,愉快积极地融入小学生活。

记者 王帆  实习生 杨泳琪 林健怡

◆编辑:龙慧◆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