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频道
多语言教学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阿丁莱幼儿园荣获国际文凭组织IB PYP正式授权
发布时间:2024-12-10 来源:中山日报

12月2日,笔者从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获悉,该校旗下的阿丁莱幼儿园日前被国际文凭组织正式授权为IB PYP学校,这标志着阿丁莱幼儿园已跻身国际教育前列。

自2022年9月创办以来,弘科未来学校便以投资12亿元、占地6.5万平方米、涵盖幼儿园至高中四个学段的国际化教育,吸引了大湾区众多家庭的目光。近日,笔者对弘科未来学校副校长、阿丁莱幼儿园园长韩静进行了专访。

■IB课程巧融合,无缝对接助成长

据悉,国际文凭组织(IBO)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教育组织之一,其不单拥有最顶尖的国际课程体系,对授权学校更是有着极严格、细致的审核流程。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仅200余所学校获得了IBO的正式授权。韩静表示,获得IBO授权是对学校办学实力和教育品质的极高认可,“学校将继续不懈努力,对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进行持续优化和增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领导者。”

作为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15年一贯全人教育体系的起点,阿丁莱幼儿园以未来教育、全人教育、科技特色教育、国际化教育为主要特色,以中文(粤语)、英语、西班牙语为多语言能力培养,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

笔者看到,幼儿园以IB PYP为课程设计的核心框架,结合阿丁莱学院的全球胜任力项目,通过小班制教学、中外教师协作授课、项目式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新知识。

各教室门口、走道墙面上,陈列着由孩子们用英文和中文设计的探究式互动成果,不仅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双语学习氛围,还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精神。

教学楼或户外,教师们则通过丰富的活动区域和独特的教学模式,为儿童们创造一个“微缩版的社会”,语言与生活紧密相连,游戏、探究、社交在这里融合,为孩子们后续的学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阿丁莱幼儿园主要面向1.5岁至6岁的学生,提供国际班和融合班两种班型,以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国际班以英语、西班牙语和中文为核心,专注于这三门语言的深入教学;而融合班则巧妙地将中文、粤语和英语融合在一起,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转换能力和多元思维能力。

其中,融合班的学生粤语学习时间占15%,英语学习占5%;而国际班学生有80%的时间沉浸在英语环境中,15%的时间学习西班牙语。在这种沉浸式交流、游戏和学习环境中,让孩子们轻松地与同伴互动沟通。

■师生比例1:3.5 ,挖掘潜能唤醒天赋

笔者了解到,阿丁莱幼儿园组建了一支集合了国内外顶尖教育背景的高素质教学管理团队,既有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毕业的教育者,也有香港理工大学的优秀教师。学校外方校长Nick Nightingale曾在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担任外方校长一职,成功助力超过3800个家庭获得国外顶尖名校的入学资格。

目前,幼儿园共设有14个班,在读学生193名,涵盖小小班至大班各年龄段,每个班级均配置3-4名教师,其中国际班由1名资深外籍教师和1名双语中教主班教师领衔,辅以专业助教和生活老师。融合班则由1名资深中教主班教师、1名助教和1名生活老师组成,师生比例维持在1:3.5左右,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关爱与教育。

幼儿园现有教职工62名,其中教师59名,全部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59名教师中,有11名外籍教师和7名专业课教师,成为中山外教最多的学校之一。

为了全面践行IB(国际文凭)教育理念,学校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元的增润课程,不仅涵盖传统的体育与艺术领域,如游泳、网球、击剑、高尔夫和美式橄榄球,以及陶艺、木工、舞蹈和艺术创作等,还特别融入了编程、图书馆深度阅读和西班牙语等,确保学生在体能发展、审美提升、科技创新及国际视野上均获得均衡发展。

“我们的增润课程体系每天提供一节课,涵盖近20多个项目,满足不同兴趣与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韩静强调,“这不仅是课程的多样性体现,更是我们对IB教育‘全人教育’理念的践行。”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借鉴IB框架中的探究方法论,定期组织户外研学活动和毕业旅行等实践探索项目,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考察、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中,挖掘出更多孩子的天赋潜能。

文/杨健 黄海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