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小学童诗班的同学在校园内进行“春天”为主题的观察活动。
本报记者 文波 摄
大丰小学大课间活动时间,同学们做武术操。 本报记者 文波 摄
编者按
教育共同体建设旨在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我市提前谋划布局,自2018年起正式启动全市集团化办学工作,组建市级基础教育集团,全面推进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我市教育共同体建设成效如何?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并将推出小学、初中、幼儿园学段的相关系列报道。
清晨的阳光洒在中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大丰小学(以下简称“大丰小学”)的操场上,千余名学生齐整的武术操动作刚劲有力……集团化办学第4年,这所曾因位置偏远被列为重点扶持的乡镇小学,因为这一场“基因重组”悄然改写了区域教育生态,不仅蜕变为拥有30个教学班、1552名学生的区域名校,所在的港口镇还希望以其为龙头学校,构建起“113”城乡教育共同体。
自2018年起,中山市正式启动全市集团化办学工作,组建市级基础教育集团,全面推进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2024年起,中山将集团化办学的重点逐步向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转移。越来越多的乡镇学校得以与城区名校“联姻”,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提升教育质量。通过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中山市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促进了城乡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城区学校也在与乡镇学校的互动中汲取了新的灵感和动力,实现了自身的持续发展。这一场教育领域的“星火燎原”,照亮了中山市城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为探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资源活水浇灌教育沃土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学校合并,而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各校的共同发展。”东区朗晴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黄志煊表示。2024年5月,中山市东区街道教育集团签约暨授牌仪式举行,朗晴小学教育集团成立,由朗晴小学(核心校)、雍景园小学(成员校)、柏苑中心小学(成员校)组成,同时,朗晴小学教育集团负责联系指导远洋学校小学部。
黄志煊表示,对于学生而言,集团化办学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方式上,学校从传统的单向传授转向互动式和合作式教学,着力于“德性赋能”和“数智聚力”两个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还积极引入AI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等。“如果没有集团的经费支持,我们可能无法这么快安装上这样方便的人脸识别系统。”成员校柏苑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邓丽萍接受采访时感慨道。如今,人脸识别系统在校门口高效运转,学生们背着书包,有序地通过系统进入校园,脸上洋溢着自信与从容。
对成员校的资源“输血”再造,也让大丰小学有了新的发展。“集团化后,我们以‘志趣’为引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趣味,实现‘五育融合’,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成为有志向、有趣味的人。”大丰小学校长黄艳冰表示,正是这样的全新定位让大丰小学从一所地理位置较偏的农村小学,转型为港口镇义务教育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学校充分利用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引入中山市实验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师资交流、资源共享、活动联动等多种形式,为乡村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变革。
“三年里,我们利用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山市科学技术局的科普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名人面对面’科技思政课程,邀请了中科院专家、深中通道工程师进校园,镇级美育展‘志趣教育 巳巳如意’获‘学习强国’平台专题报道。这些都为学生们拓宽视野,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黄艳冰表示,这些讲座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库,更激发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和梦想的探索热情。同时,学校还利用这些资源,组织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以及参与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此外,大丰小学还在全镇首创助学公交专线,在服务近700名学生的同时融入品格教育,上学公交也成为流动的德育课堂。
成员学校共享牵头学校的优质品牌和学校文化、先进办学理念、成功管理模式、高效课堂教学、优秀师资团队等,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作用,成为这场“输血”最直接的受益者,也为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师资再造激活内生动力
“财商菜市场开市啦!”在大丰小学五年级课堂,林子健老师创设的模拟交易场景充满活力。这位通过实验小学跟岗学习蜕变的教师坦言:“总校资源让我突破教学思维定式。”在集团化办学的推动下,大丰小学的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山市实验小学进行跟岗学习,参与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更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中山市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也定期到大丰小学进行示范教学和指导,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
集团化办学三年间,中山市实验小学共带来35人次的教师,轮岗到大丰小学进行教学。老师们驻扎在学校,一对一指导年轻老师授课、领着他们慢慢磨课、理解教案,这种“沉浸式”的教学帮扶在三年内催生了近200场的跨校教研。
“以前我们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教师们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东区柏苑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于思琦在采访中说道,“集团化办学后,我们有了更多与兄弟学校交流的机会,可以共享他们的优质课程和教学经验,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升帮助很大。”通过与核心校及其他成员校的紧密合作,学校引入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
今年,东区朗晴小学教育集团就组织部分教师在4月份到湖南师范大学学习一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此外,教育集团还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联合教研和教师交流活动。以近期的一次教研活动为例,学校利用朗晴小学的设备,结合柏苑中心小学的师资力量,举办了一场面向全市英语教师的展示活动。这种跨校合作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为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机制创新打破城乡壁垒
2025年,站在新的起点,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中山将集团化办学的重点逐步向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转移。2024年3月,中山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明确将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作为集团化办学主攻方向,要求各镇街至少建成1个义务教育共同体,通过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三种模式分类推进,其中深度融合的融合型、共建型占比超70%,实现优质资源实质性下沉。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不仅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的升级和师资力量的提升,更在于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生态的重塑。
“在集团化办学的模式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113’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大办学力度,激发办学活力,缩小学校办学差距,推动全镇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山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徐铭侃表示。“113”是港口镇以集团化办学为支点,创新构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1”为中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第二个“1”指核心校大丰小学,“3”即石特、中南、下南三所成员校。以“点面结合”的策略,建立起镇域教师发展新机制,通过市属名校与乡镇学校的深度联动,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资料显示,我市目前有基础教育集团36个,其中市级教育集团1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18个。随着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深入推进,中山市的教育生态将发生显著变化。乡镇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城区学校也在与乡镇学校的互动中汲取了新的灵感和动力,实现了自身的持续发展。这种城乡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为中山市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教育是百年大计,集团化办学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黄志煊表示,“我们将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
策划/记者 王帆 统筹/记者 闫莹莹 采写/记者 闫莹莹 李鑫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