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暨教学展示活动在杨仙逸小学举行。本报记者 王云 摄
“孩子们,我是王二小,就是课本里那个放牛娃,你们现在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读书多好啊……”当王二小通过AI技术在课堂上“开口说话”,中山市杨仙逸小学的思政课瞬间被点燃。近日,“赓续传统文脉·赋能未来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暨教学展示活动在该校举行,AI技术与思政教育的创新探索别开生面。
活动现场,小学课例和中学课例接力呈现。
杨仙逸小学老师李荣展示的《清明祭英烈,星火永相传》课例,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祭拜英烈为着力点,巧妙运用AI技术带领学生重温英烈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内在信仰。
李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开课融合了AI教育方式、名人精神和传统文化,是一次跨学科的融合课程。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部分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或缺乏自信等问题。她设计这堂课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英烈事迹,感受英烈精神,走出自我中心,提升自我价值,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奉献。
五年级学生吴芯玥和李骏宇也分享了他们的感受。吴芯玥表示,英雄不一定要活得轰轰烈烈,生活中多帮助他人也是英雄精神的体现。听完这节课后,她认识到英雄可以是平凡人,只要在生活中做好事,就能成为英雄。李骏宇则对AI技术呈现的王二小印象深刻,他意识到不能因为小事对父母顶嘴,要像王二小一样孝顺父母,并且要认真听讲、做作业,为未来报效祖国打下基础。
紧接着,杨仙逸中学老师康小娟带来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例,以杨仙逸将军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航空救国、仙逸遗志为主要内容,结合AI技术,告诉学生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少年的精神力量。
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秦抗抗在专题讲座《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时代新人》中提出,以名人命名的纪念学校应如何寻找革命基因,并基于学校的特殊性提出实践策略,为学校革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导向。秦抗抗还指出,思政课的中心任务是传好道,基本任务是授好业,重要任务是解好惑。
记者:李鑫 通讯员:雷安琪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