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键的战略,正在重塑中山
发布时间:2022-01-12 来源:南方日报

珠江逐浪,向海而兴。

在珠江流域横门水道出海口,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叫“大尖峰”,近年来却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登峰远眺,世纪跨海工程深中通道蜿蜒在珠江碧波之上,对岸前海的高楼建筑清晰可见——这是近年来有关“深中同城”最具想象力的一个场景。

跨越伶仃洋,一场有关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力量的聚合演变正在发生。

“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方向。

湾区立南海,当惊世界殊。在珠江西岸,一场积极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大战略,正在全面铺开——

“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2022年元旦前夕,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中山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协同发展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中山这次将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上升到党代会报告高度、作为全市未来五年的行驶航向来部署,规格之高,非同寻常。

从时空坐标来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再出发,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更多的主动作为;

从转型诉求来看,面对新时期新发展要求,如何重塑发展优势、再造发展动力,中山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发展格局、更有魄力的探索创新。

只有理解了内外这两个维度,才能读懂中山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这不仅是一次协同发展的抱团,还孕育了大湾区建设更广阔的机会,更体现了主动作为、积极探路的担当。

珠江潮涌,乘势而上开山河。

——1——

跨越一个20多公里的水域需要多久?

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时间是5个小时以上——从105国道到小榄沙口渡出发,连人带车上船,中山到珠江东岸需要“五渡海”。

虎门大桥通车后,这个时间缩短到90分钟左右。

深中通道建成后,到深圳最快只要15分钟。

15分钟是什么概念?这个通勤时间,是现代都市中45分钟标准通勤时间的1/3。

从交通距离到产城融合,越来越多的变化在大湾区城市群发生。

日前印发的《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山、江门、肇庆等8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不久前,中山市民政局、深圳市民政局、珠海市民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区域统筹衔接创新试点实施方案》。这意味着,今后在中山、深圳、珠海任一城市居住满3个月的三市户籍家庭不用来回跑,可直接在居住地申办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等;

近日,中山市陈星海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允许进口并在临床使用口服抗癌新药“劳拉替尼”。这是中山首次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与港澳地区“同步”的国际新药。

上述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背后指向了同一个城市发展逻辑:融合发展,大势所趋。

而中山从规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的高度,将一体化融合发展上升为城市战略,不仅是对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再加码、再提速,更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重塑、对城市能级的再造。

——2——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

再过一个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将迎来三周年。

三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逐浪前行。

随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等跨海大桥的规划、建设,超级工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从交通互通到产业协同,从文化同构到生态共治,一个全新的产城空间正在形成。

作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中山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域提出了新思考、迈出了新步伐。

中山“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是面向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第一步:

——强化“东承”功能,抢抓深中通道历史机遇,主动学习拥抱深港。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桥头堡,引领带动全市全面学习拥抱深港,推动规划、创新、产业、营商环境、交通、公共服务六大协同,深度对接珠江东岸,做实深中产业拓展走廊。

——加快“南联”步伐,大力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动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强与珠海在城乡规划、基础配套、环境美化等方面协同联动,共建“珠中澳”优质生活圈。

——深化“北融”发展,主动对接广州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强与佛山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发挥“西接”作用,加快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这是一个全新的维度。以湾区视野谋发展,与周边城市密切联动,是优势互补的发展策略体现;

这是一个全新的高度。跳出中山看中山,向先进经验学习,是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举措;

这是一个全新的格局。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走得远,中山在一个转型关键期作出融合发展探索,是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实践。

——3——

深中通道再次迎来重大进展。

1月9日下午,随着鞍体与底座的成功对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完成首件散索鞍吊装作业。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一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逐渐成形。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看来,中山市提出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是中山先行先试、抢抓先机之举,也是中山加快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深中通道立项前后三个月内,中山周边城市主动与中山市签署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协议,跨区域的干线路网、轨道交通项目进展很快多了起来。

在深中通道的东岸,深圳市加大“西协”步伐与中山联动。2021年12月底,深圳市发改委官网发布《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前海与中山翠亨及东莞滨海湾联动开发建设方案研究”课题公开招标的公告》,首次提出前海、翠亨、滨海湾要联动建设。

区域间的协作是大势所趋,而中山的态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确、主动、有章法。当前,中山东部板块是深圳项目投资最“热”的区域,深圳项目扎堆。翠亨新区近两年落户新区的项目中,近七成来自深圳;火炬开发区正主动对接深圳科技创新资源,打造万亩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高品质产业承载区。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高能级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要突出火炬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进一步优化提升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发展定位、产业方向、功能布局,打造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全国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从城市建设到产业协作,中山向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4——

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探路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山作出这一实践,并非易事:水污染治理任务严峻,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土地利用低效、碎片化瓶颈问题突出,产城空间再造迫在眉睫;交通路网有待优化,融入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仍需提速;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对标先进仍有空间……问题不少,挑战也大,为何中山急切迈出一体化融合发展步伐?

这不仅是对外寻求空间的一次探索,更是刀刃向内的一次涅槃。

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要以“一个大战略、两大攻坚战、一篇大文章、五大工程、一个坚强保证”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打赢水污染治理和破解土地利用低效、碎片化瓶颈两大攻坚战,做好以文兴城这篇大文章,实施营商环境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交通畅通、“强中心”和民生福祉工程,提供一个坚强组织保证……从逻辑上看,“一个大战略”和“两大攻坚战、一篇大文章、五大工程和一个坚强保证”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倒逼自身厘清问题、突围瓶颈,这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推动整体发展的过程。

2022年1月4日,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山市高规格召开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全市村镇低效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号角。当天下午,中山近20个镇街同步举办低效工改仪式。

——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在“双区”建设不断深化的历史坐标下,中山市全面开启了一场破解土地利用低效、碎片化瓶颈的攻坚战。

1月10日上午,在中山市委党校香山堂,一支由200名中山市机关干部组成的队伍集结完毕。当天,他们将奔赴一线,转战污水治理、村镇低效工业园区改造等“战场”进行实践锻炼,奔赴中山两大攻坚战前线。

——“唯大力转作风,方能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正如郭文海所强调的,中山要实现市十五次党代会明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干部队伍是关键因素,其中科长队伍极其重要,关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工作作风、效率和质量。

从水污染治理到破解土地利用低效、碎片化瓶颈,从产业转型升级到营商环境优化,中山从“做好自己的事”开局,进一步对外释放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的信号:这座曾喊出“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再一次整装待发,在国家战略中投身实践、勇于探索。

当前,中山迎来“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把乘法效应做到最大?

“机遇抓不住就可能成为危机。”郭文海履新以来,频密深入镇街摸排基层一线的发展现状。从水污染治理难题,到土地利用低效、碎片化瓶颈之困,再到产业转型升级之思、干部作风转变之问,一个个问题被抛出来,一个个突围方案也被提上日程。

中山人深知,在这场机遇面前,只有把准自身问题所在,才能找对方向、抓住重点;在这场机遇面前,只有下定勠力改革的决心,才能找到出路、扭转局势,开创中山各项工作新局面。

“只要有利于中山高质量发展的事情,我们都要坚定去闯、去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中山向未来投石问路,是中山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赛道再开新局。

——5——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关键时刻,更见勇毅担当。

“中山发展的美好愿景,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绝不是按部就班、闲庭漫步就能实现的,绝不是一团和气、不温不火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咬定目标不放松,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以超常规之举开创中山工作新局面,不负嘱托、不负未来、不负先贤、不负中山人民!”郭文海在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向外界传达了中山用开新路的决心、敢于胜利的信心。

前行路上,一边是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边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考验,还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历史性发展瓶颈。以大湾区视野谋划中山突围之路,既是一条在危机和忧患中开辟出来的道路,也是一条在挑战和探索中突围出来的道路——

这是一段把握机遇的航程。深中通道改变了中山的区位优势,前海近在咫尺、与香港也更进一步,中山“东承”实现新速度;不止于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打开“南联”的新可能,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建设为“北融”打开新局面,而与江门交通路网的联系,则为“西接”提供新空间。只有打开胸怀,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一条攻坚克难的征途。推动一体化发展需要“借力”,更要自身“给力”。这也表明,中山将以一个清醒的反思者、积极的奋斗者形象,直面历史问题,决心攻坚克难——中山意识到,大湾区时代,如何把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等关键词落实到工作实处,将基本决定中山未来在大湾区经济版图、中国经济版图、世界经济版图的地位。新年伊始,一个不一样的中山被外界看见,一个全新的战略逐渐浮现。

这是一次风雨兼程的行进。改革开放之初,在无经验可借鉴、无前人能指路的时候,是罗三妹山那一声“不走回头路”的果决,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20世纪80年代,是来自村居、镇街、市委、市政府的创新和探索,让“中山货”畅行天下,齐心打响了广东“四小虎”的名头;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是政企合心抱团,组成小分队走出特色招商的路子,守住了中山的工业基础;如今,在中山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全市上下以更大的除弊创新之勇气、大刀阔斧改革之魄力,投入到这场事业中来。

这是一场主动作为的探索。“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对中山父老乡亲高度负责、对中山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掩盖、不埋怨、不回避、不推托,不在矛盾和问题面前却步、不作为,敢于、善于直面问题,敢于、善于挑战不可能。”郭文海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的表态,掷地有声。处在改革前沿阵地、闯出“广东四小虎”名号的中山,要勇于在新时期为新发展积极探索、敢于担当。

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在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面前,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中山选择了一个更具挑战、更考验智慧和决心的道路。

——6——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

以超常规之举开创工作新局面,就必须重燃“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和血性。

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是勇于改革探路,是重拾当年的雄心、胆识、气魄、血性。前行路上,中山从两大攻坚战破局,以一篇大文章为底蕴,以五大工程为支点,以一个坚强保证为基础,为“东承、西接、南联、北融”融合发展大战略开路。

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是敢于自我改革,是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动的合力,是新一段征程的上下求索。在历史性转折的紧要关头,中山人需要大步赶路、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在各自岗位上,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将城市再创业的这股心气坚持到底、奋斗到底。

守成者没有希望,奋进者才有未来。

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从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视野着笔,朝着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方向出发。

前进航程击鼓催征。发展瓶颈之痛,改革求变之愿,中山对改革开放初期高速发展的总结有多深刻,对抓住机遇、把握未来的追求就有多强烈。

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在风雨之中不惧寒、浪涛之上无畏颠,才能在危中寻机、在开辟新局中赢得未来。

“全市上下要唱响《敢问路在何方》!”于前人未曾涉渡之舟穿越沧海,行进的“中山铁军”重整行囊再出发。不惧挑战、心有所向,是因为“路就在自己脚下”。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