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南方小年,在中山侨乡南区曹边村的一栋青砖灰雕的旧屋外,升起了袅袅炊烟。屋内混杂着天南海北口音的普通话在这里碰撞交融,忙碌的身影穿梭在三进小院中,一顿新老曹边人的年夜饭正在烹制中。
三年前,来自福建的古琴老师郑老师和来自山东的茶艺师萱萱租下了曹边华立大街1号侨房,一番修葺打理,破旧的老宅逐渐眉目清晰,露出精美的灰雕纹饰。推开窗户,侨房外高大的台湾相思木枝叶伸展,与古屋相映成趣。这里也成为二人的工作室,平时教授琴艺和茶艺。借着新春佳节,郑老师和萱萱特别邀请新老曹边人及亲朋好友来到侨房一聚,品味曹边的年夜饭。
郑老师和萱萱一早就开始打扫卫生,老房子虽然修葺完善,但是灶却是头回使用,从后山捡回的柴火放进灶膛,配合着小扇扇风,一会功夫,柴火就燃烧起来。清理好锅,放上热水,准备开始蒸茶果。茶果是隆都人擅长点心。阿华是嫁入曹边的媳妇,心灵手巧的她平时就包得一手好茶果。在郑老师的邀请之下,她带着馅料和皮来到老宅内,教大家一起包角仔和艾果。“隆都人过年都钟意粉果,我们会包上一些送亲朋好友。”她手脚麻利,在大家的配合之下,一会就完成一笼。
曹边人芬姨正在烹制曹边人过年的硬菜——碌鹅,“外地人不明其意,听到‘碌鹅’还以为是‘卤鹅’。‘碌’字实际上是客家话,本意是滚来滚去的意思,它是一种不同于煎炸炖煮的烹饪方法。就是用酱油和料酒把鹅肉在锅中不停滚来滚去翻炒,直至鹅肉滚熟入味为止。”
芬姨正在忙碌着,郑老师已经开始用炭炉炖起了福建人喜欢的海鲜汤:鲍鱼炖扇骨。“在我们福建,春节或者接待客人的时候都会有三个大汤,今天我们还少了两个,不过我还加了鲜炒鱿鱼。”灶台之上,两口大锅热气腾腾,阿华在一旁应着:“这屋子要多生点烟火,才会越来越旺。”
萱萱老师在案台边一顿细切,为大家准备了山东人擅长的一道凉拌菜“五彩缤纷”,“这里有木耳、白菜、包菜、番茄等等配料,清新爽口,是我们山东人很喜欢的下酒菜。”
厨房里一通忙碌,天南海北的一桌八菜一汤已经端了上来,新老曹边人围坐一团,分享着各自家乡的味道。
和大家一起品尝美味的曹边第一书记吴军委介绍说,自清代以来,曹边人跨出国门、游历四海,目前村中还完整保留了曹边学校、武侯庙、状元牌匾、炮楼、古碉楼等等,风光尤为独特。如今独特的曹边又吸引了更多新中山人在此生活、工作,新老曹边人相聚在此,传统与现代并存,传承与创新相契,千年的古村孕育着新的生机。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2/记者 孙俊军
◆编辑:陈家浩
◆二审:曾淑花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