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中山市红十字会传统文化保育与传承志愿服务队来到东区街道夏洋社区,为留在中山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了一场“寻年味,找年俗”传统文化润童心迎新春活动。活动中,中山市红十字会传统文化保育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绘声绘色地向孩子们讲起中山人与春节的历史故事。
春节不返乡,年味不能淡。活动伊始,志愿者跟现场的孩子们开展了充满趣味的猜灯谜活动,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多个小朋友猜对了好几个谜底,领到极具传统文化味道的“福”字和窗花剪纸奖品。随后,郭昉凌向孩子们讲起了中山人与春节的三则历史故事:
第一则故事关于“春节”的由来。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110年前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立即正式通电各省,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使用统一的公历。为了让民间的传统节日和公历新年有所区别,就将农历的正月初一定名“春节”,公历的1月1日叫作“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继续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第二则故事发生在1944年春节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中山人民齐心协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一场战斗,一举粉碎日军对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发起的“十路围攻”。据悉,1944年1月31日,正月初七,驻中山的日、伪军共8000多人,分十路围攻五桂山区,号称“万人大扫荡”。五桂山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采用全面牵制、攻其一路的麻雀战术,仅5天就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十路围攻”。这一场战斗,打击了日、伪军的士气,保卫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提高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第三则故事是发生在35年前,中山人民敢为天下先,在经济刚富起来后,就将迎新春的文体娱乐活动和敬老慈善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举办了首届的敬老万人行,后称“中山慈善万人行”。35年来,这一新民俗活动已为中山筹得17亿善款,先后资助了110多个项目,惠及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老中山人。
闻讯而来的小朋友们听得十分入神,不时举手问答。“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市民是怎么过年的?”“没有先辈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想到春节与中山人的渊源还这么大,能生活在中山真好。”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活动在一曲贺年歌《迎春花》中愉快地结束。
夏洋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市红十字会传统文化保育与传承志愿服务队送节目、送历史故事下乡,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认识,增强了外来务工子弟对第二故乡——中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除了该活动,社区还先后举行了一系列的“夏洋超幸‘虎’”系列活动,包括送福袋、拍摄全家福、送春联等活动,让留在中山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社区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