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持续多天的低温冷雨,让从事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的农户心生不安。2月22日,中山理赔首笔低温指数农业保险。这笔农业保险,从获取气象数据确认触发理赔,到结案仅用了19小时。一天不到的时间,这个例子已在农户们的田间塘头传开,成为农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保温效应”。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补偿,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东是鱼米之乡,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水产养殖占农业很大比例。早些年已有针对台风、洪水、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农业保险推出,但农户的投保热情并不高。除本身意识不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供给侧不足”。农业风险不仅种类多而且发生风险的概率大,但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且结构设计不合理、缺乏创新性、细分度不够,导致险种可选性少,无法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农户在参保后,发生灾害后的理赔定损难、过程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户望而却步。
但是,中山通过创新理赔方式和增加补贴力度后,推出的低温指数农业保险却受到了农户的欢迎。受灾的中山市板芙镇养殖户吴倩珍共涉及59亩鱼塘,此次理赔中,她收到26550元的保险理赔。3个月前工作人员来到鱼塘边宣传市里政策性水产养殖天气指数保险时,她也一度犹豫,但最终还是挤出了7080元买了保险。她购买的这个政策性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涵盖强风、暴雨、低温、停电四种气象灾害指标,其中低温单日最低温度小于或等于5℃,则会触发政策性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理赔。这个保险有两个关键点,是让农户愿意投保的根本原因。一是天气指数保险直接参考气象数据,无需现场定损,让保险理赔变得更高效;二是该类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保费政府补贴八成,农户只需自付两成。这个保险正是根据农民收入水平、风险状况量身定做的产品,所以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的农产品“保温”作用。快速理赔的事实,其也易于产生促进广大农户的投保意愿的“增温”效应。
2022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在提到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时,指出要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在提到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时,也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如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等。
农业政策性保险就是由政府来主导农业保险的供给,政府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特殊的准公共物品给予经营性补贴和其他扶植,并负责提供或指定机构经营。经营机构以对农业生产的风险损失提供经济补偿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也是政府从保障国家农业安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开发创新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的一个过程。期待农业保险的进一步供给侧改革,能更快打破农户投保意愿的“低温”现象,在农户心中逐步实现“增温”。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陈慧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