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塘头躬耕新希望!中央一号文件给了中山新农人更多信心
发布时间:2022-02-23

2月22日上午,中山中雨,最低温度6℃。在位于三角镇东南村的和悦水产养殖场,呼呼的寒风吹着冬棚上的塑料膜,一群年轻人围在塘头一处白色的锥形装置下看个究竟。“这是自动投料设备,只要设定好时间和喂料数量,你让它几点投料就几点投。”养殖场负责人黄兆基自豪地说。这群年轻人,多是“子承父业”的“创二代”,绝大多数是90后,最小的2001年出生。他们陆续进入水产养殖业,成为父辈事业的接班人,为三角生鱼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几名新农人在熟悉智慧投喂系统。 记者  程明盛  摄

碰巧,当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方面,专门提出“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升渔业发展质量”。“政策好,产业有收益,年轻人才更有信心坚持下去。”90后李冠明结婚后就在和悦水产帮忙打理岳父的养殖场,他在接受记者补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90后纷纷接棒,新农人决心养好“一条鱼”

22日当天,中山市渔歌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锦来召集了10名年轻的新农人,他们有的彼此之间已是老相识,但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交流还是第一次。刚过完春节,加上去年生鱼价格一路看涨,养殖户都尝到了丰收的甜头,每个人看上去都很轻松。他们中,有的从事鱼苗孵化、生鱼养殖,有的做饲料销售和鱼中(卖鱼中介),基本上涵盖了生鱼养殖的产业链。

“以前以为养鱼很简单,接触以后才发现要养好不容易。”李冠明说。有感于近年鱼苗供不应求、排队拿苗的被动,从2020年开始,李冠明负责做鱼苗孵化,去年养殖场卖出了2000多万尾生鱼苗,如今他在育苗方面已经是个熟手。


李冠明(左)与工作人员操作智慧投喂系统。 记者 程明盛 摄

95后林铭业,其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陆续做鱼食、饲料,顺势进入养殖业,他2014年入行,刚开始负责做流通,慢慢积累经验后,如今已可以独当一面,负责管理2019年新投标的280亩鱼塘。“我跟父辈还是有些不一样,我会更注重健康科学养殖,比如我会减少消杀频率,通过培育菌种来调水。”

谈就和的父亲是培育出第一代杂交生鱼苗的谈伟开。谈就和跟着父亲边学边做,如今入行已经11年多了。去年他的苗场共销售了2亿尾鱼苗,不仅供应本地,还销往周边城市和浙江。“三角的生鱼苗闻名业界,只有外地人到中山买,没有中山人到外地买。”谈就和自豪地说。2020年,他的苗场还注册了商标“三角和乐”,走品牌化道路。“父亲那一辈主要凭经验,我们年轻人对管理和安排更有规划。”

在座的每一位年轻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听着年轻人的发言,黄锦来笑着说,三角生鱼的未来掌握在这些年轻人手里,希望有机会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大家一起抱团把三角生鱼做得更好。


新农人们在和悦水产养殖场现场交流。 记者 余兆宇  摄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养殖户躬耕新希望

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其中提到要“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这一点正好跟和悦水产正在大力推广的智能化养殖不谋而合。

黄兆基从事生鱼养殖二十多年,如今,年轻的女儿、女婿、儿子、儿媳都在养殖场各负其责。养殖场由众多鱼塘组成,面积共450亩,是三角连片养殖面积最大的养殖场之一。两个鱼塘交界的空地上,都安装了自动投料系统,一共有12台。这么大规模地引入设备,在三角镇生鱼养殖业是第一家,迈出了当地养殖户探索智慧农业的关键一步。


智慧投喂系统。  记者  余兆宇  摄

黄兆基说,养殖场从两年前就开始跟设备公司合作研发这些设备,去年10月份设备投入使用,目前通过向厂家租赁设备的形式使用,租用10台大设备和两台小设备,每个月的租金超过两万元。其中大设备可以存放6吨饲料,小设备可以存放3吨饲料。养殖场根据需要,设定喂料时间和数量,到了时间设备自动投喂,不论严寒酷暑或者刮风下雨,都照常工作,节省了大量人力。“以前喂料、增氧、调水、消杀需要10个人,现在用工减少了一半,效率也提高了,而且用的是散装饲料,价格低一些,还节省了包装袋,更环保。”黄兆基说,他一直都很关注新设备新技术,这些设备平时主要交给年轻人操作维护,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学得快。他透露,和悦水产正在和一家企业洽谈,将进一步提高生鱼养殖的智能化水平。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黄启艳 程明盛 李红
◆图+/记者 程明盛+2  余兆宇+2
◆编辑:曾淑花
◆二审:陈彦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