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第二个开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中山已入库66个项目
数字化智能化“甜头”惠及制造中小企业
发布时间:2022-03-02 来源:中山日报

2月28日,记者从中山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合会获悉,作为全省第二个开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下简称“协同创新试点”),中山市去年认定53个项目入库,累计已入库66个项目。

zsrb0302005_002_01.jpg

中山市合创达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测试。

“靠一己之力,我们中小企业实施改造压力很大。这个政策让我们‘三年计划’用一年提前实现了。”享受试点政策的中山常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下简称“常成脚轮”)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1月,《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印发,全市至少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中,协同创新试点政策也被纳入其中。

制造业产业门类多、中小微企业多的中山市,如何让数字化智能化甜头惠及企业?协同创新试点参与各方的经验,为中山下一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

项目谈了两年 企业打消顾虑变主动

2020年6月,中山市成为全省第二个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创新试点。围绕五金、家电、灯具、板式家具等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试点将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商、智能制造供应商、政府扶持政策组成一个共同体,推动企业入库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速转型。其中省市两级共30%的“真金白银”事后奖补,最受企业青睐。

常成脚轮“五金脚轮生产线增资扩产技术改造项目”是入库项目之一。常成脚轮位于小榄镇,该镇五金产业中,脚轮产业在全国市场份额占比不小。今年1月,常成脚轮项目通过了验收,企业投入815.83万元,省市奖补244.75万元。

“这个项目,前前后后谈了两年才落地。”作为该项目智能制造供应商,中山市遨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永利告诉记者。孙永利说,2019年,政府还没有协调创新政策,开始跟企业谈的时候,企业一直顾虑投入能否获得回报,政府技改政策能够补贴多少。2020年下半年,协同创新试点在中山推行,遨博和中山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合会一起走访企业,讲明30%的奖补政策,让企业最终下了决心。

常成脚轮总经理刘大海向记者讲述了过往的顾虑。企业近年一直有改造的计划,但800多万元的改造资金不是小数目。旧的政策对企业最终能补贴多少不明朗,企业不敢贸然实施,怕超出企业能力。如今项目实施通过验收,政策政府补贴金额十分精确,让企业放了心。

不到一年改造,常成脚轮的生产车间配备了数条成品自动装配线,五金冲压实现持续冲压,注塑工位由机器人上料,整体运作效率大幅提升。刘大海告诉记者,今年1-2月,公司销量同比去年增长60%。保守估计,企业仅需两年时间便可将投入回本收回。“有了这个政策支持,我们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真是‘三步并作两步走’。”

前面政策吃了定心丸,常成脚轮计划再投入1000万元继续完善,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项目。今年《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项目,可以最高奖励200万元;同时还有贷款贴息政策等支持。“我们将继续抓住中山市政策红利期,让改造的步子走得快一些。”刘大海说。

刘大海表示,企业正朝着国家鼓励的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正在申请省市级的专精特新企业,未来战略目标是成长为行业龙头、10亿级企业。

创业六年 借数字化智能化“超车”

相比扎根中山发展已超过10年的常成脚轮,中山市合创达电器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合创达”)正在成长期。合创达2016年在佛山顺德起步,后搬迁到黄圃镇,去年又搬到三角镇更加宽敞的厂房,并且从该项目智能制造供应商中山市铧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那得知协同创新试点政策后,投资300万元,引进了一批全新的检测设备。其中,在燃气热水器生产线,只需将等待检测的热水器接上检测设备,随着屏幕指标数字滚动变绿,2分钟便可完成1台设备检测。董事长程志刚告诉记者,通过先进设备引进,将1台机子的检测时间从4分多钟减少到2分钟,而且哪怕漏检1项数据,工作台就不会自动翻转,机子便不能输送给下一道工序,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工人组装难度下降,生产线效率提升,计件单价不变,等于工人每天可以多劳多得,工资提升后,又形成良性循环——“今年工人更愿意带老乡朋友来这里上班了。”

“我们一路都不愁订单。”程志刚说,他创业后便认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技术上自主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一个方向是用数字化智能化推动质量可信,巩固新老客户信任度。家电产业是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做代工利润越来越透明,但有了研发和智造这两条腿,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快,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设立了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可以说,我们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受益者,同时我们有自己的研发设计体系,能够完成一些高端产品的设计制造,与客户形成了深度、长期合作。”他说,因应厨卫家电领域多批次小批量的特点,合创达正规划下一步做精质量体系的数字化。通过进一步优化产线生产流程提升效率,通过生产设备对数字化采集、上云,让客户通过远程视频和软件,能精准了解到某个批次的生产实时情况和实时质量数据。

降低门槛提升效率 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

据负责入库的中山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合会统计,目前中山市协同创新试点共有7批共66个入库实施项目,其中2020年2批共13个,2021年5批共53个。

66个项目鲜明反映了中山产业门类多、企业规模较小的特点。从门类看,家电类和五金类分别为28个和24个,占了绝大多数。灯饰类有11个,板式家具共3个。从投资额看,66个项目,设备投资额4.69亿元,每个项目平均投资额约为700万元。金额最少的项目投入180万元,金额最高的项目超过5000万元。仔细分析,1000万元及以下项目约8成,500万及以下的项目占了4成。像常成脚轮、合创达这样规模的项目,在试点中具有代表性。

该联合会秘书长黄琼秀表示,协同创新试点初落地时一度遇到了堵点难点,难点在于企业知晓度不高,对项目投资门槛要求较高,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无法达到入库要求。堵点在于入库和验收流程存在堵点,供应商入库数量较少。2021年下半年,协同创新试点在资料申报流程上进行优化,并按实际情况调低项目入库投资额门槛,加上深入镇街持续宣传,项目入库速度加快,验收速度提升,企业入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今年,联合会计划在南头、三乡等镇街常设培训课堂,宣讲范围扩大到《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系列政策,从而让更多企业了解中山数字化智能化政策,主动用上政策。

“像我们这类企业,已经有改造的意识和需求,减轻资金负担是我们最关注的。” 合创达董事长程志刚建议,中山市的数字化智能化政策的推行落地,如果能够在财政资金补贴上见成效,降低企业改造负担,将吸引更多企业早日启动改造。

常成脚轮总经理刘大海则建议,除了资金补助,还要多从服务上帮助企业,提升企业管理理念和水平,让企业走得更远。在他看来,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不仅是一次车间改造,改造过程中企业管理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对企业而言真是“脱胎换骨”。去年,他还主动加入了中山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合会,目的是学习更多先进制造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话题探讨

如何让更多企业尝到“甜头”?

建议1:帮助更多优势企业“赛道超车”

“总体上,中山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步伐整体还偏落后,目前不少还停留在‘机器换人’。这主要受制于传统产业集群企业小而散、规模偏小的现状。” 采访中,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华南区域负责人、中山市遨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海涛认为。

他算了一笔账:中山大部分传统制造业目前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毛利率低,就算产值亿元企业,能够投入几百万元进行改造已经很可观;大量规模小,处于中低端的企业,仍为生存问题挣扎,很难推动其参与升级。

他建议,中山要通过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方案,提升一批有能力的优势企业在行业中赛道超车,不断做大做强做高端。同时,用数字化智能化扶持政策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业企业落地中山,优化产业结构。总体方向是,通过政策支持,提升高端制造业的比例,才能真正提升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建议2:质量管理数字化推动产业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1年12月30日印发了《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中山市铧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超认为,这给拥有大量中小企业的中山产业集群,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切入点。

现实中,除了板式家具,中山更多特色产业如家电、灯饰等,因其“小批量、多批次”特点,企业很难实现规模化的“智能生产”。但通过质量管理的数字化,可以助推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全流程的数字化质量管理,企业能够从中优化生产制造流程、提升制造过程中质量管控能力,最终能够提升自身在同行业竞争力。更长远,可以打造质量可信的系统,联合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以质量为口碑的区域品牌。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