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凝聚了1.1万名建设者的心血。在这个超级工程的建设大军中,活跃着一批女性的身影。她们勇敢大胆却又不乏细腻、温柔善良又充满智慧,她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不平凡的努力,绽放女工匠的美丽与骄傲。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深中通道建设一线,走近6名女性建设者,把镜头聚焦在她们身上,看看她们日常的工作,听听她们参与工程的心路历程,了解她们逐梦湾区共筑深中未来的拼搏故事。
2024年将实现全线通车的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凝聚了逾万名建设者的心血。图为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混凝土罐车司机龚保兰:
开车技术一流的“温柔大姐”
3月2日傍晚7点,碧波浩渺的伶仃洋、层峦叠嶂的万山群岛在夕阳的照射下,晕染上了一层明丽的粉蓝色,呈现出一幅海岛落日美景。53岁的龚保兰下班了,吹着清爽的海风,漫步在桂山岛与牛头岛之间的海堤上。这是龚保兰一天最惬意的时刻。
时间往回拨6个小时,位于珠海牛头岛的中交四航局深中通道S09合同段施工如火如荼, E19管节的浇筑紧张进行中。4台拖泵正从4个方位,源源不断地泵送混凝土,再由浇筑机注入一个个小隔仓之中。“一旦开始浇筑,中途一刻不能停,我们的任务就是做好混凝土运输工作,保证供应不断。”作为项目里唯一一名女混凝土罐车司机,龚保兰的运输任务一点也不比同事轻松。每个月平均运输量约200车,春节期间人手少,她最多时一个人单月运输了270多车。在项目工作600多个日夜,运输混凝土的方量达45000多立方米。
驱车驶向搅拌站,左打方向盘倒车,车尾斜插进站,避开长长的斜皮带,呈“S”形走位,一气呵成,罐车尾部准确对上了下料口。龚保兰的倒车操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项目搅拌站的斜皮带设计在前面,没办法直进直出,只能走‘S’形,这对新手是很大的考验。”工地原本没有女罐车司机,龚保兰初到项目应聘,领导特意吩咐面试的人对她的考核要格外严格一些。这点小困难,难不倒拥有10多年大货车驾龄的龚保兰。在同事眼中,这位说话轻声细言的温柔大姐,是开车技术一流的“老司机”。“曾经有一位男同志看我倒车一把到位,老远跑过来扒着车窗冲我竖起大拇指,夸我技术牛。”龚保兰自豪地说。
顺利把一车混凝土运输到位,龚保兰从高高的驾驶室跳下来,拍拍工作服上的灰尘,走到一旁等待卸料。她一米六的个子,身材健硕,皮肤白里透红,大大的眼睛描画着精致的眼线,耳朵上还戴着小巧的耳环,一点也看不出已是当奶奶的人。“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工作了,大儿子在青岛,小儿子在上海。”龚保兰说,大儿子成家已有小孩,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小儿子找到称心如意的女朋友结婚,到那时候她和老伴就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拖泵手罗霞:
湘妹子爱上海岛工地生活
3月2日下午1点,珠海牛头岛深中通道E19管节的浇筑现场,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今年34岁的罗霞独自“看守”一台拖泵,时不时走近监控屏幕查看数据。蓝色的拖泵车有规律地颤抖着,将混凝土源源不断地泵入红色管道,输送至10多米高的沉管顶板。
个子小小的罗霞,穿着宽大的蓝色工衣,拉链拉到下巴遮住大半张脸,白色工裤上布满了油污。2020年9月到项目工作前,罗霞是一名全职妈妈,在湖南老家照顾两个孩子。“老公先过来,觉得这里工作环境和待遇还可以,我也出来了。家里要盖新房子,两个人挣钱更快一些。”罗霞的父亲以前是包工头,她小时候常到工地上帮忙,湘妹子做事干净利落不扭捏,脏活累活也不怕。但操作泵车需要专业知识,能够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考验应对能力。罗霞花了大半年时间跟班实习才顺利“出师”。
沉管浇筑是否能顺利,拖泵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拖泵作业出现异常,混凝土输送不畅,必定影响浇筑质量。工作中的罗霞,早已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根据机器轰鸣声的变化、抖动的异常等小细节,她都能及时做出预判,头脑中迅速形成解决方案,高效完成操作。如今,拖泵已是她形影不离的工作伙伴。机器24小时不停作业,她和另一名操作手分两班倒12小时贴身看护,除了上厕所,吃饭时间也不能离开。
下午2点,阳光正好,为了接受采访,罗霞短暂离开拖泵。看到临时代班的工友来了,她从耳朵里取出降噪耳机,嚼着槟榔从泵车扶梯跳下来,走上视野开宽的工地平台,扭头看向牛头岛平静的海面。远处是碧波浩渺的伶仃洋,在明媚阳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折射出墨绿、明黄、幽蓝等多彩颜色。“上岛工作,让我爱上了大海,闲下来就喜欢看海。”枯燥乏味的海岛工地生活,罗霞慢慢品出了别样滋味。
罗霞的丈夫陈荣是浇筑机操作手,来自湛江。上岛工作后,充分发挥从小在海边生活的优势,一放假就往旅游景点桂山岛跑,发现了不少赶海、野钓的绝佳地点。“他有时候钓一天一条鱼都没有,有时候一个下午收获满满,大部分是小小的柠檬鱼,还有石斑鱼。”罗霞自嘲说自己是个吃货,老公钓回来渔获,她会约上相熟的工友,借用工地食堂简单烹饪,就是一顿大餐,为海岛工地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夫妇俩出门打工,最愧疚的是抛下了孩子。“去年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民办私立学校住宿,我俩打工挣钱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罗霞说。
●桥梁钢结构工程师孙悦楠:
“我的青春献给桥梁事业”
3月3日上午10点,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今年40岁的桥梁钢结构工程师孙悦楠快步走向一辆黑色越野车,出发前往制造深中通道钢箱梁的中铁山桥建设基地。作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桥梁工程管理部钢结构的负责人,这里是她巡视工地路线众多之一。抵达目的地,扎着马尾、个子娇小的孙悦楠从车上跳下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只见她爬上钢箱梁顶部,施工方工作人员拿着技术文件等候,现场外业巡查工作立即展开。
重达1780吨的钢箱梁,长133.1米、宽20米、高4米。面对如此庞然大物,需要巡查的内容包括焊缝、涂装、结构等方面。孙悦楠拿着巡查日志本、卷尺不断爬上爬下,逐一检查内部结构的位置、尺寸,细致到每一条焊缝是否超高、是否美观。
“细小的焊缝是钢结构桥梁的生命线,每一条都马虎不得,它直接关系大桥的建造质量。”孙悦楠是钢结构专业人才、高级工程师,2009年她加入港珠澳大桥建设,与团队共同实现国内首创的钢箱梁全自动化焊接,这是中国桥梁制造的一次重大突破。2018年,深中通道项目各标段全面开建,她又加入了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团队。
深中通道钢箱梁总重量约28万吨,约等于38个埃菲尔铁塔的钢铁用量。钢箱梁规模体量如此之大,怎样才能克服高标准质量控制的技术难点?孙悦楠会同技术团队反复实地查看、调研、制订方案,打造了智能建造“四线一系统”。“智能化现代化制造,不仅把焊接工人从污染生产环境中解放出来,解决了高标准质量控制的难题,还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孙悦楠见证了中国桥梁工程钢结构从全手工、半自动焊接,到全自动化生产,再到实现智能化现代化制造的全过程。
3年前,孙悦楠特意选择在港珠澳大桥拍摄婚纱照,留住自己参建港珠澳大桥的难忘回忆。“港珠澳大桥8年,深中通道目前已4年,可以说我把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投入到这两个超级工程的建设。”孙悦楠表示,自己非常幸运,不仅是因为有机会参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两项超级工程,同时也有幸见证中国桥梁建设发展腾飞的历史时刻,并参与其中成为引领行业提速奔跑的先行者。在今年“三八”妇女节,孙悦楠还收获一份大礼,获得“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路桥工程师张颖雯:
海归“质检女将”用奖励替代处罚
路桥工程师张颖雯,是一名“90后”海归留学生,今年28岁。别看她年纪轻轻,负责的工作一点也不简单。作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桥梁工程管理部质量小组成员之一,她肩负着全线土建标段、钢结构标段的质量检查重任,是项目质量管理的一员女将。
年轻的张颖雯个性活泼、不拘小节,一旦工作起来,立即切换一丝不苟的严谨模式。由于负责各标段的质量检查工作,她需要频繁深入施工现场开展检测,收集数据材料进行综合的评比。比她年长的同行前辈,开玩笑地称呼她为“张姐”,她也不介意,开心笑着答应。“针对各标段月度例行质检工作,不是人们想象的猫和老鼠追逐游戏。奖罚分明是我们的原则,但我更希望用更多的正向激励,引导、鼓励各标段单位不断创新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工艺水平,提升质量和效率。”张颖雯表示,根据各单位月度质量检查的结果,深中通道项目每半年进行一次质量先进表彰,表现优异的单位可获得奖励。
2018年7月加入深中通道项目团队,张颖雯见证了主跨1666米的伶仃洋大桥、主跨580米的中山大桥的主塔完成封顶;辗转湖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份,开展56次专项质量检查;为施工、监理、检测单位颁发了约240块质量奖牌和锦旗……
“我很幸运,刚参加工作就遇到一批经验丰富的前辈,他们带领着我学习,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 张颖雯说,同行前辈拥有参与黄埔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过江、跨海桥梁的建设经验。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经验成为辅助她成长的养分。
翻开“十四五”规划图,珠江口狮子洋、莲花山通道、伶仃洋通道的规划蓝图正在徐徐铺开,这些通道未来将与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提速增劲。“我希望自己能传承前辈的建桥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张颖雯说。
●龙门吊司机周爱丽:
这位“空姐”76米高空玩转龙门吊
广船国际深中通道GK01合同段施工现场,位于广州南沙区龙穴岛。这里有一群龙门吊女司机,她们每天都要爬上76米高空的龙门吊,在8平方米左右的狭小司机室内工作10多个小时,重复起吊上百次,将钢壳沉管的一个个小节段,精准送达指定位置。她们被同事们称呼为建设工地上的“空姐”。今年33岁的周爱丽就是其中一员。
3月4日上午11点半,深中通道E21管节最后一个小节段拼装施工进入了收尾阶段。坐在操控座位上的周爱丽全神贯注,对讲机传来地面引导员的指令声:“三钩同步起。”“收到,三钩同步起。” 周爱丽重复确认一遍指令,仔细观察现场周围环境,随即左右手熟练地拨动操纵杆和按钮,精确无误执行指令,干脆利落完成任务。
E21管节的一小节段,重达456吨,体量相当一幢别墅。要移动这样的庞然大物,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起吊、移动、精调、放落,每一个步骤都要非常谨慎,每一次起吊都做到精准无误。10多年的高空作业生涯,周爱丽早已练就了心无旁骛的秘技。“一进入司机室,我从不想工作以外的事情。我平常的个性大大咧咧,喜欢和人说话逗笑,但是一旦进入工作环境,我会有意识少说话,不聊和工作无关的内容。”
龙门吊司机室距离地面76米,这样的高空作业首先要克服就是畏高的恐惧。“刚开始实习,坐在驾驶位置会有明显的眩晕感,当时我是靠涂白花油挺过去的。”周爱丽笑着说。如今的她已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遇到未达停工级别的恶劣天气,或者吊钩迎面移动、驾驶室剧烈晃动等情况,仍然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深中通道这样的超级工程,龙门吊司机是众多平凡的工作岗位之一,我只是这个工程里一颗螺丝钉,按既定的标准去完成任务,是我的职责。”周爱丽说。
●模块车操作手林桂春:
一次次精准指挥“蚂蚁搬大象”
3月4日下午4点,广船国际智能喷砂车间上演了一幕“蚂蚁搬大象”的景象。spmt模块车(自行式模块运输车)操作手林桂春背着一台按钮像手风琴的机器,在现场走来走去,指挥着2台模块车稳稳当当地把一个重达480多吨的E24钢壳管节小节段,从喷砂车间运输至涂装车间。这样的任务现在对于林桂春来说,太简单了。去年11月,她在珠海牛头岛独立完成了1.1万吨E17钢壳管节过驳作业。
“小小的模块车,要搬动重达万吨的‘巨无霸’,第一次操纵时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林桂春回忆,自己第一次操纵模块车驱动管节平移和过驳时,全程屏气凝神,时刻监控小车动态,并且配合驳船的浮态,利用电控联动系统确保顶升压力适应轨道变化,保证荷载变化在正负10%以内,移动精度达到正负1毫米,还得保持小车直线行驶。“运输前反复确认方案,和班组成员一起模拟运输,不断练习,就连梦里想的也是运输过驳。”林桂春说。
“她以前是桁车司机,改行后克服从零开始学习的困难,刻苦认真、胆大细心,短短两年时间,已经熟练掌握操纵技巧。”模块车班组副班长杨惠超是林桂春的师傅。他说,林桂春是模块小车班组唯一一名女性操作手。刚开始她懵懵懂懂地只能跟着师傅学习,后来使用模块小车进行小节段厂内运输,再到独立完成钢壳管节过驳作业,她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每次出外勤项目,布车的点各不相同,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研究新方案,我很享受不断面对挑战的感觉。”林桂春说,“我会把每一次运输任务,当作自己的第一次任务去认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