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服务“一传十”“十传百”
瞄准群众所需、孵化志愿队伍,小榄镇沙口社区获评2021年度“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发布时间:2022-03-18 来源:中山日报

日前,小榄镇沙口社区获评为2021年度“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3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沙口社区,倾听该社区一桩桩动人的志愿故事,感受社区的人文温度。

zsrb0318A03_002_01.jpg

小榄镇沙口社区组织的“耆来绿游”长者导赏活动(资料图片) 。

受访者供图在该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入口处的一面照片墙上,或参加亲子阅读,或参加垃圾分类,或参与志愿导赏,照片里的志愿者们笑靥如花。“随处都可做志愿服务,随处都可帮人,也随处都能被人帮助。我们沙口社区实至名归。”今年67岁的资深志愿者关淑华如是说。

“生气妈妈”变身“故事妈妈”

沙口社区位于小榄镇的交通咽喉地带,户籍人口5000多人,外来人口约1.1万人。活跃的经济社会环境、多元的人口结构,伴随着多样的居民需求。沙口社区党委委员、妇联主席郭健珊告诉记者,近年来沙口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积极构建“巾帼关爱+志愿服务”的社会治理模式,发挥妇联优势,大力推动巾帼志愿服务在全社区广泛开展,回应居民的需求。其中要以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尤为突出。

“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供职于小榄镇陈星海医院的陈琳琳对此深以为然。今年34岁的陈琳琳育有一名7岁的孩子和一对3岁的双胞胎。在养育大娃时,情绪常常崩溃陷入无助。陈琳琳解释,当时丈夫在深圳上班,每周才回家一趟,自己常常要上夜班。面对和自己理念不同的公婆、经常哭闹的孩子,陈琳琳变得易怒和暴躁。有一次出门吃饭,孩子动作磨蹭,刚下夜班的她按捺不住脾气,当众爆发了出来。久而久之,孩子的脾气也变得易怒易哭,总叫她“生气妈妈”。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琳琳来到社区开设的“小手大手童乐趣”亲子陪护计划之“童心桥”亲子沟通赋能活动,了解到亲子沟通是有技巧的。“导师说,孩子在吃饭或学习的时候闹别扭,其实是在‘隐藏’他的情绪。我们作为家长,不应该回应以脾气,而是通过引导,教育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陈琳琳运用学到的知识处理亲子关系,果然奏效。后来,她还学会如何陪伴孩子阅读,如何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充分了解包括公公婆婆在内的家庭成员的意见,家庭关系变得和谐。“3年前,我们迎来了双胞胎。别人都佩服地说,三个孩子怎么照顾呀。但对于我来说,已不成问题了。”

如今一有时间,陈琳琳还会作为社区巾帼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因为我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就在社区的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了改善,我在十分彷徨的时候得到了社区的帮助,如今也想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陈琳琳目前已经成为“故事妈妈”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去年还通过拍摄亲子互动视频开展“护童有法”普法活动,还带动许多身边人加入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

越来越多人成为“益哥益姐”

“只要一天身体还可以,我一天都还会做志愿服务,因为这是一件开心的事。”关淑华与志愿服务结缘要追溯到4年前。当时正值暑假,社区为青少年开展公益书法培训班,她来接送孙子时,看到穿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们在此热心服务。“我能不能加入你们?”当时的随口一问,却成为了她晚年生活中最值得开心的事情。

关淑华所在的“益哥益姐”志愿服务队是一支以巾帼长者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她们退而不休献余热。几个老人家先后策划开展了“走读沙口”亲子红色研学、美食云课堂、垃圾分类展等项目或活动,成为社区家庭教育、文明实践的宣传大使,街坊群众纷纷竖指称赞。“走读沙口”亲子红色研学项目是关淑华最自豪的一个项目,她常常带着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读沙口,了解社区的前世今生。当她说到曾经的沙口绿道是当地水运繁忙的码头,曾经的砖厂、水泥厂、盐仓在沿岸分布,给一河两岸带来了沉重的生态压力。近年来,小榄镇党委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迁走了这些高污染的产业,建起了沙口绿道和江滨公园,这里成为了居民们游园赏绿的好去处。不少青少年感慨:“我们这一代不能把好不容易恢复的优美环境又破坏了。”每每听到这些反馈,关淑华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在关淑华的带领下,有20多名老人加入到“益哥益姐”志愿服务队。他们有的在疫情期间直播做菜,有的在社区开展废品回收利用项目,各展所长,为社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郭健珊说,志愿服务就像一颗种子,一个好的志愿服务项目往往会裂变出多个子项目,辐射带动一批又一批人加入其中。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沙口社区共发展了志愿者3668人,组建了3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带动群众帮老助残、扶贫济困、防汛救灾、关爱弱势群体等,累计服务时数已超过10.48万小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