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剑场馆内传来“啪啪”声响,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动作;舞蹈室里,同学们伴随着悠扬的歌曲翩翩起舞;绿茵场上奔跑着的同学朝气蓬勃,听着哨声在阳光下练习运球动作;书法课堂安定宁静,同学们不闻窗外哨声,专注地泼墨挥毫……4月22日,“中课通”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已在南区竹秀园小学启用一周,各类课后服务课程陆续开课,“双减”政策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确保了教学质量。
课程琳琅满目,师资力量多元化
前年9月1日,竹秀园中心小学新校落成,占地面积超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1.7万平方米。从旧校区搬迁到新校区,学生有了更多的活动区域和空间。“我们划分了专门的功能室用于课后服务课程,部分教室也会机动性使用,目前有个运动场规划在建中。”竹秀园中心小学校长李向平坦言,虽然场地多了,但当时学校仍采取以基础托管为主、以社团活动为辅开展课后服务。
“平台进驻之后,课程种类丰富了,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也多了三分之二。”李向平介绍,本学期课后服务开设了体育类、思维类、课程类等七个大类,38门课程,72个课班,包括击剑、足球、乒乓球、舞蹈、合唱、黏土、书法、快板等,参与课后服务成功报名1606人次。
▲同学们进行击剑练习。
“以体育类课程为例,之前主要以本校老师为主,现在是两者结合,利用平台资源实现第三方机构教师引进,为学校击剑、足球和乒乓球三大传统项目增强了专业力量。”李向平说,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本校老师或第三方教师的课程。“快板是新增的特色项目,聘请了一位退休家长为同学们授课。”李向平说,除了本校老师和第三方教师,学校也鼓励、欢迎符合平台要求、有资质的家长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
满足个性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当日下午5时左右,课后托管第一时段结束后,第三方机构教师郑老师领着20位学生来到舞蹈室,当天是她在该校上的第一堂课。学生换好舞蹈训练服后,郑老师数着拍子开始教导学生中国舞基本功。“我之前在别的学校也参与过课后服务,竹秀园中心小学通过平台进行管理,各方面都更方便且规范许多,包括打卡、记名、查看并反馈家长意见等。”郑老师坦言,选择进入校园参与课后服务除了管理规范外,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同时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增强体魄、提高艺术审美,促进学生多方面健康发展。郑老师的学生郭若琳告诉记者,除了舞蹈课外,她还报名了朗读与表演、创意美术等课程,并期待下学期能参与更多不同的课程。
“课后服务开始之后,我也和其他家长交流过,他们有的小孩一开始很抗拒这些‘兴趣班’,但是体验了之后,孩子们都慢慢喜欢上了,对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起到了作用。”五年级学生家长林女士说,平台启用后,整个流程相比以往更规范明晰,也期待日后平台解锁更多新功能。
李向平认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既要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利用平台引进有资质的、专业的第三方教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本校老师的教学压力,这样老师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到课堂和课后研究交流,学生在完成课业的情况下学习更多知识和才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李向平说。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黄靖怡
◆图:记者 文波
◆编辑:曾淑花
◆二审:蓝运良
◆三审:向才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